第一节 如何开展营销目标管理

营销部门的功能越来越大,营销管理也越来越被企业所重视。要做好企业的营销基础管理,第一步就是要做好营销的目标管理。为什么呢?因为实施目标管理有几个好处:能明确个人与团队的责、权、利,促进分工和协作,提高工作效率和业绩;通过上下沟通,使个人目标、团体目标和企业目标融为一体,促进全员参与,增进团结;通过制定目标,迫使每个人为未来做准备,防止短期行为,有利于个人和企业的稳定和长期发展;能够客观、公正地考核绩效和实施相应的奖惩,便于对目标进行调整及对目标的实施进行控制。

总之,目标管理在实现效率提高的同时,又提高了员工的素质,增进了企业内部的团结。然而,我们在咨询的过程中,发现企业对目标管理依然存在一些误解和错位。例如:

错位一:企业和员工都没有明确目标

某公司是一家生产和销售PVP产品的企业,共有8名营销人员。但是,公司营销部门时而有经理,时而又因人事矛盾等原因而没有经理,基本上是由总经理来过问。公司生产总部在山东,营销中心在上海。销售人员没有工资,只有销售额3%的提成,但公司提供住宿和良好的办公室。公司没有给销售人员制定销售目标,他们上班也不用考勤,可上班也可不上班,有的边上班边准备考研,有的正在读研,还有的也代理了其他厂家的产品。其中,有2位业务员年提成能达到10多万元,其他不等且差距大,有的一年下来基本没有收入。

错位二:企业和员工的目标不一致

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代理经销音视频产品及AV系统集成的企业,创立于1994年,迄今为止,该公司已成功代理来自日本、英国、意大利及美国的SONY、CELESTION、LEM、POWESROFT、AUDIO-TECHNICA、LG、t.c.electronic、SEGA等10多个全球品牌,营销网络遍及全国各地。一直以来销售人员没有底薪,其收入全靠业务提成。2003年公司进行了组织变革,调整为北京、上海和华南三个事业部,制定了比去年大很多的目标,并招募大量销售人员。但是,因为目标增幅太大以及对营销人员缺乏指导和培训,导致新增销售人员觉得完成任务太重,收入难以保障而纷纷离职,甚至部分老员工也觉得目标难以完成而想离开。结果是,2003年的业绩较前年大幅滑坡。

在现实的管理实践中,类似上述案例的事例有很多,有些管理者和员工对目标管理还存有误解,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误解一,目标管理是万应灵丹。目标管理作为绩效考核的基础,包容了人、财、物和时间等许多内容,的确具有很多用途,但它并非包治百病的妙药。因为目标管理的实质是通过有难度且明确的目标,激发出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指对了方向就已不易了。若把目标管理当成一个管理平台,来处理工作流程中的问题,就高估了它的能量。

误解二,目标管理就是量化任务。有些管理者认为,目标管理只要将任务量化,同时提高难度就万事大吉了。这种做法只适用于决策权力弱、不可控因素少的员工,对于研发人员或存在不可控因素多的工作,就很难奏效。目标管理可以针对不同员工,给予他们不同的目标。一味追求量化任务的实现,不是目标管理的全部意义。

误解三,目标管理是监督工具。他们认为目标管理既是绩效考核的工具,也是监督的工具。其实,这是对目标管理的一种误解,目标管理的初衷是帮助员工提高效率从而增强满意度,而不是增加负担进而产生压抑感。大家可以通过目标管理实现彼此协调,减少资源浪费,尤其是时间资源。目标管理强调时间管理,以及“自我控制”和“自我突破”,而非放弃管理,只不过用双向沟通代替了专制管理,更有效地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