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提出工业4.0,实际上2011年4月我国工信部联合科技部、财政部等五部委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其思想就是工业4.0的雏形,只不过德国提出的工业4.0更清晰。
我国的制造业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尤其是轻纺和日用等低端产品方面无论是品类还是规模,任何国家都难以相比较。在国际舞台上,我国的某些制造能力是超一流的,基本上没有竞争对手。但是在高端工业制造方面,我国的工业水平尚无法与强国相比,明显处于弱势。在工业制造的高端领域,关键是要攻克相关的关键技术。发达国家的尖端技术都受到严格的出口限制,我们只能自主研发,靠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来发展自己的尖端工业制造能力。有了核心技术,还需要有高水平的工艺水平。工业制造业竞争除了关键的核心技术,还有其他许多因素,如加工工艺水平和原材料品质等。想在高端制造方面成为强国,与其相关的一系列行业首先得发展起来,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比方说我国的军工工业,在十年之前还没有引起国际的广泛关注,但就在最近一些年,军工工业呈现出井喷式的迅猛发展,主要原因在于具备了各种条件,与其相关的行业得到了大发展,军工工业的快速发展就业水到渠成。国家经济本来就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复杂的相互关联的生态系统,工业不可能单独发展,必须协同发展。
我国中低端工业发展规模大速度快很大程度上是分享到了人口红利,而在高端领域,情况则完全不同,不是靠人多就可以的,而主要要靠创新能力。从这个角度讲,中国要想成为制造强国,民族创新能力是关键。比起美国,我国的创新能力还很弱,这方面显然是一个短板。而国家的创新能力又与教育密切相关,所以要想成为工业制造强国,得从教育这个根本上下功夫。最近些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经济实力也得到极大提升,有些人开始暗暗自喜,其实从全球来看我国定位为发展中国家是十分恰当的,发展的路还很长。
从目前工业行业的全球格局来讲,中国无疑是工业制造大国,但绝非强国,与美国没法比较,即便与德国和日本这样的小国相比,也仍然明显落后,这是应该清醒认识到的客观事实。比方说汽车工业,中国的国产汽车工业仍然处于初始起步阶段,而像日本德国等都已经领先世界几十年了。认识到差距才能有正确的发展思路,盲目乐观会错失发展机遇。
因为欧美国家的再工业化,使得很多高端制造业正在回流本土。比方说微软就关闭了东莞和北京的手机制造车间,耐克和优衣库等企业也都把工厂迁回到了美国。随着国内劳动力综合成本的提升,国内低端制造业也开始准备转移,如三星和富士康等大型制造企业开始规划在越南印尼等地建厂。中低端工业企业出现流失的趋势,中国工业必须得加快发展高端制造业。
德国提出工业4.0的设想,这给我国工业发展敲响了警钟。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全球工业制造业的分布格局,意识到工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看到自己的不足和落后,有紧迫感和使命感。
我国实现智能化制造在最近的一二十年里显然很难,但作为理念和愿景,德国的工业4.0战略对我们仍然具有积极意义。未来的一二十年里,我国工业发展的目标仍然主要是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不断提高信息化工业水平。在智能化制造方面,我国应该稳步前行,不可大跃进。我国的企业在管理和生产流程等方面由自己的特点,仍然处于粗放型工业后期,大数据的应用性不高。就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大范围推广CIMS,花费数百亿元甚至上千亿元建立示范实验室和示范工厂,引进柔性制造系统,虽然也获得了诸多国际和国家重大奖项,但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最终没有带来很好的效益,徒有虚名,企业的投入成为一笔巨大的损失,这是一个教训。相比之下,推广以“甩图板”为目标的CAD,却在推动我国工业进步方面发挥了长效作用。
对工业4.0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立足实际认真思考。我国要实现工业4.0,必须立足我国实际,尽快完成工业2.0、3.0的进程和基本目标。工业2.0是借助自动化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产品质量。工业3.0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我国自然也有很先进的企业,但总体水平不高。德国提出工业4.0是必然的,因为德国发展到这个阶段了,而我国还需要回过头来补2.0和3.0的课,在补课的同时谋划弯道超车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