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评价历史人物,也是如此。在《史记》里面,司马迁写的“列传”排头一篇,就是《伯夷列传》。过去唱戏也有这个段子,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双双饿死在首阳山上。
那是说商代末年,有个小国家叫孤竹国,伯夷、叔齐是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伯夷是老大,叔齐是老三。国君打算把王位传给叔齐。国君去世后,叔齐让王位于伯夷,伯夷说:“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不肯即位,也逃走了。于是国人拥立中间的那个儿子继承王位。
伯夷、叔齐听说西歧的周文王很有德行,国家福利也好,养老保险制度也很完善,于是两兄弟商量好一起到周文王的地盘去养老。走到半路上,就听说周文王已经死了,现在是周武王在位。再往前走,就遇到了周武王带着姜子牙和他的部队,要到盟津去与天下诸侯汇合,讨伐商纣王。这两兄弟一见这事,马上拦下周武王的马车质问:“你父亲尸骨未寒,你就兴兵打仗,是不是不孝呢?作为诸侯臣子,却要去讨伐天下共主,是不是不忠呢?你不忠不孝,还怎么做人呢?!”武王的部下听了,当时就把他们抓起来,准备砍头算了。姜子牙知道这二人的来历,觉得我们本来是以有道伐无道,如果杀了他们两个有品德的人,就会失去人心,干脆就把他们放了。
在这之后,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取得了天下,建立了周朝。伯夷、叔齐兄弟觉得这是一个不忠不孝的时代,觉得生活在周朝很耻辱,便发誓不食周粟,凡是周朝的粮食都不吃,然后躲到首阳山去采蕨菜吃。传说兄弟俩在山上遇到了一个农妇,嘲笑他们说:“你们两个老家伙说什么不食周粟,这首阳山的野菜也是周家天子地盘里长出来的嘛,你们野菜也不吃才对啊!”兄弟俩一听,不吃就不吃,最后竟饿死在首阳山上。
对伯夷、叔齐,历来的评价是很高的,司马迁之所以把他们放在《史记》中“列传第一”的地位,是有他正面考虑的。当然,如果让现代人来评价,一定会把他们送进精神病院,这两个老头子是不是疯子啊?不要说现在,就是在孔夫子时期,对伯夷、叔齐就已经有不同的评价了。
孔夫子的学问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他老人家继承的是周代文化,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继承的是文武周公的文化。那么,他对伯夷、叔齐这两位蔑视周朝、不食周粟的人是怎么评价的呢?
子贡有一次问过孔子,说伯夷、叔齐这两个人怪怪的,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啊?孔子回答说,这两个人是古代的贤人啊!子贡又问,既然是有品德的贤人,就应该得到上天的眷顾才对,为什么上天要让他们那么穷困,最后还落得个双双饿死首阳山这么悲惨的下场呢?他们到底心里对老天爷有没有怨恨呢?孔夫子就说,哪里是悲惨呢?他们是“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他们哥儿俩追求的东西就是内心的仁德,他们也得到了这个东西,求什么就得到了什么,怎么会有怨恨呢?
对于伯夷、叔齐,后人虽然有不同的评价,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非对错这些东西,说不清也道不明,总之,反映的就是各人的不同态度、不同的追求。后人有求财得财,求权得权,求利得利的,得到的时候,当然是不会怨恨的,但是结局又是怎样的呢?我们看现在国家反腐反贪的力度很大的,求财的人往往死于财,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求权的人也往往在权力位子上栽跟头,你说他栽下来的时候怨不怨呢?怨有什么用,你是求啥得啥,有什么好后悔的呢!但是,很多人就是后悔了。后悔又有什么用呢?悔之晚矣!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就应该选择做那些让自己不后悔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