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国人初识德鲁克

德鲁克管理思想在全球范围的管理热潮时期(1950—1970年初)就传播到了中国港台地区。20世纪70年代,港台地区翻译出版了多种德鲁克著作。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大陆管理学界才开始认识德鲁克,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德鲁克的各种著作很快被译成中文,并且一版再版。到目前为止,德鲁克的几乎所有著作都已经有中文译本。

  德鲁克管理思想为中国人所认识、欣赏、译介和学习的过程与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息息相关。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内管理学界初识经验学派。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率先引进翻译了一套《国外经济管理名著丛书》,马洪先生为这套书撰写了前言,这篇洋洋洒洒近万言的前言对20世纪以来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做了全面的论述。这篇前言介绍了经验学派,认为经验学派与古典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不同,这个学派从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企业管理的实践出发,以大企业的管理经验为对象,将实际管理经验加以概括形成理论,目的在于向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实际建议。

  我国管理学界对德鲁克的关注是从引进目标管理开始的。目标管理是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经贸委向全国企业推广的十八种现代管理方法之一。自1980年开始,一些大企业开始实行目标管理277。德鲁克的名字和有关目标管理的著作与文章一起传播开来。然而,尽管每一本目标管理的著作都会将目标管理发明者的荣誉归于德鲁克,但并没有对德鲁克的管理思想做全面的介绍。这一时期中国管理学的特点很明确,管理主要是被当作技术和工具来认识的,西方管理思想影响还比较有限。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管理不再仅仅被看作是技术,管理理论研究之风日盛。1987年,德鲁克应邀到北京参加了为期一周的经济与企业改革研讨会。这次研讨会是中国政府提议,由世界银行组织的。从现有文献来看,这是德鲁克初次也是唯一一次来中国。此后不久,胡耀邦同志向高、中级党员干部推荐德鲁克的《有效的管理者》一书,引发了大陆管理学界翻译介绍德鲁克的热潮278。

  20世纪80年代最后几年里,德鲁克主要管理著作都被翻译成中文,其中一些作品还出现了好几个版本。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柯政翻译的《创新和企业家精神》279,该译本明白流畅,并且对可能引起读者疑问的词条做了详尽的注解,沈国华后来翻译的《新社会》也是如此。这一时期的翻译者可以算作国内最早的德鲁克研究者,他们从德鲁克思想的特点、德鲁克采用的方法论及其在管理思想史上的地位等方面,对德鲁克管理思想做了简要的介绍和评论。柯政评价道,德鲁克自1939年出版他的第一部著作《经济人的末日》之后,即树立了一个对政治、经济和社会有着犀利的、反正统的以及独立见解的分析家形象。他还指出德鲁克作为一个在管理领域最有影响、读者最广泛的思想家和作家,是现代管理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孙耀君先生也是德鲁克作品国内最早的翻译者之一。他对经验学派作了与马洪类似的介绍之后,还谈到了经验学派的研究方法问题。孙先生认为,经验学派一般主张用比较方法而不是从一般原则出发研究企业管理280。另一位译者屠端华则在其译作《动荡年代的管理》之序言中毫不掩饰自己的震动。他将德鲁克思想与科学管理相提并论,认为德鲁克改变了科学管理以来的传统管理学。因为传统的科学管理总是把管理看成企业内部的管理,至多只是一个组织内部的管理。而德鲁克突破了这一教条的约束,他的管理理论不仅涉及企业机构和非企业机构(也被称为营利性机构和非营利性机构——作者注)的组织管理,还涉及政府部门、工会、福利机构等社会部门的管理。屠先生将德鲁克的管理理论定义为一个包括经济、社会、政治在内的宏大体系281。这些介绍和评价多是以序或跋的形式出现,而且都是针对德鲁克的某一部著作而言,但将它们综合起来,还是帮助我们看到了德鲁克管理思想的基本风貌。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管理学界已经开始认识到,德鲁克不仅仅是目标管理的发明者,而是现代管理学的开创者,是现代管理学的一代宗师。研究者开始注意到德鲁克管理思想注重管理实践和管理教育的特点。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袁恩祯认为,德鲁克以管理经验为研究对象,对经理人员在企业管理上的地位与重要性给予了充分注意,致力于通过管理教育帮助管理人员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一时期另一位管理思想史研究者郭咸纲在其主编的《西方管理思想史》(1999)中,对德鲁克的介绍则基本援引了孙耀君对经验学派的评价。

  如果说早期研究者主要关注德鲁克管理思想的内容,那么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者则开始从方法论的高度进行探索。南京大学商学院的赵曙明教授认为德鲁克是推动管理学发展成为一门严肃科学的先驱。他还总结出了德鲁克思维方式的两个明显特征:其一是从社会、历史的高度去俯瞰和分析组织及其管理的变迁。这一点独特视角使其不仅能够把握管理的全貌,而且还使德鲁克的著作不同于研究具体的可操作性问题的管理著作,表现出明显的思想性特征;其二就是经验主义的分析方法。他对管理问题的研究总是从企业的实际出发,以大企业的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概括和理论升华后,向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实际建议282。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德鲁克文选(英文版)的出版以及哈佛商业评论等期刊的引入,我国读者开始接触和了解德鲁克原著。

  进入21世纪,德鲁克管理思想在我国得到进一步传播。这一时期出版了一些德鲁克管理思想汇编类型的书籍,如《杜拉克管理思想全书》、《杜拉克管理应用词典》等。这些著作大多按问题分类,将德鲁克各个不同时期对于同类问题的有关论述汇集在一起。这样做虽然可以满足读者快速全面了解德鲁克的需要,但同时难免也会使人曲解德鲁克。因为,德鲁克作为一个经验主义者,特别强调经验原则的适用条件,如果忽略其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经验条件,就很可能会导读者。

  德鲁克管理思想推广应用是新世纪德鲁克管理学研究的另一个新特点。报纸杂志上各种介绍及评价德鲁克的文章逐渐增多,中外德鲁克研究方面的交流日益广泛。1999—2000年,《南方周末》以“认识德鲁克”为主题连续25期刊载了50篇文章。1999年12月,北京光华管理研修中心推出了以德鲁克思想为核心的管理课程,该研修中心的那国毅教授从2001年2月起,为《IT经理世界》的“解读德鲁克”专栏撰写了一系列文章介绍德鲁克管理思想。2005年3月19日,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和北京光华管理研修中心联合推出了以传播德鲁克管理思想为宗旨的“中国人民大学德鲁克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学位项目。此外,南京大学商学院设立了德鲁克论坛,北京大学也设有德鲁克研究会。深圳、北京等地一些机构与德鲁克基金会合作开办了培训班,为管理人员开设德鲁克管理培训课程。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加入到德鲁克研究行列中来,将德鲁克的思想介绍到国内,进一步研究德鲁克的管理哲学与方法论,并讨论了研究与借鉴德鲁克管理思想对我国经济改革的意义。

  20多年来国内管理学界和工商界对德鲁克的认识不断深入。早期仅仅将其视为目标管理技术的发明者,随后从西方管理思想史的角度发现了德鲁克作为管理思想家的价值,最后认识到了德鲁克不仅是一个管理思想家同时也是管理实践的导师。但总的来看,现有研究还没有来得及对德鲁克管理思想体系及研究方法做系统深入的研究。德鲁克的理论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庞杂,他的理论在本质上是简洁的,他的研究方法也是强有力的。不过,只有对德鲁克的作品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才能理解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