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流程管理颗粒度小,质量管理体系为了过审比较粗,这种情况怎么处理?
金国华:
当面临流程管理追求细节、旨在实现系统化与智能化,而质量管理体系因外审需求较为粗放的矛盾时,可从行业趋势、外审观念转变、文件处理策略及多标一体优势四个维度着手解决。
1.把握行业趋势,转变外审认知
过去,企业为快速通过 ISO 认证,文件编写粗放,外审也流于形式。但如今,华为、烽火通信等优秀企业已实现多标一体,管理高度精细化。同时,企业对外审单位的要求发生逆转,不再满足于形式合规,而是期望外审单位能以业务专家视角,发现运营核心问题。因此,企业无需过度担忧因细化流程影响外审,细节更多服务于业务价值与信息化建设,且多数情况下,细化文件与 ISO 笼统要求并不冲突。
2.特殊情况双文件策略
若个别流程受行业、客户或成本等因素限制,无法完全符合外审要求,可采用双文件策略:一份如实记录企业实际业务操作流程,用于内部管理优化;一份按外审标准编写,满足形式审查需要
。但需明确,不能因顾虑外审而放弃流程细化,内部管理优化仍是核心目标。
1. 理解多标一体的简化本质
有人担心多标一体会使文件复杂化,但实际恰恰相反。以通信行业企业经验为例,尽管单份流程文件页数可能增加,但相比未整合时制度、流程、内控等多份文件并行,无论是管理难度还是文件总量都大幅降低。且多标一体后,组织架构或业务调整时,无需多体系反复修改,管理效率显著提升。
问题(二):让子公司自由发挥,如何操盘?
金国华:
当集团对子公司流程建设限制较少,给予子公司自由发挥空间时,这实则为流程优化提供了良好土壤。在这种情况下,子公司可采取以下操作方式:
1. 深入调研挖掘核心问题
流程团队需对公司核心业务部门,包括一级部门、二级部门负责人及关键骨干进行调研访谈。这些身处业务一线的人员,最清楚流程、IT、数据及运营等方面存在的核心结构性困扰,只是缺乏提出问题与推动解决的机制。流程团队作为内部第三方,可通过调研、数据分析及客户需求理解,将这些问题梳理并呈现出来。
2.争取高层支持与资源
将调研所得的核心问题进行科学分析与整理,以项目汇报的形式提交至总裁办公会等高层会议。争取获得高层领导的认可与支持,从而启动项目,并争取到培训、辅导或咨询等资源,推动问题解决。
3.聚焦短期优化兼顾长期体系
优先解决核心矛盾,做好局部流程优化,避免过早关注架构搭建、体系整合等长期工作。因为集团未来可能进行统一规划,若子公司过早开展相关工作,可能造成资源浪费。在企业任何阶段,都应将 70%-80% 的精力投入到流程优化与变革中,30% 的精力用于长期体系建设
,以短期见效的工作为基础,逐步推进长期体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