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逃名避世?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一直都有一种隐士精神。很多学者、道者,对“名”这个东西看得很淡,甚至历代都有“逃名”之说,很多人都逃避名声。为什么他们不愿意要“名”呢?原因就是这一章开篇的两句话:“实胜,善也;名胜,耻也”。

唐代马祖大师有一个弟子叫做大梅法常,他得法以后就离开了马祖,自己也不住寺禅修,也到处不讲经说法,而是到深山里搭一个茅蓬隐居起来。他曾经写过一首诗偈云: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

才被世人知去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我们看这些禅者,真正是淡泊名利。穿什么、吃什么都无所谓,池塘有荷叶,就可以拿来围在身上做衣服;松树上结了松果落下来,就可以解决基本的食物问题。刚刚被人家发现了,马上就把茅草房子移到深山里头去。

还有一位龙山和尚,也很了不得。当年洞山祖师和密师伯一起出去行脚,到了龙山,顺着山间小道一直向山林深处去。后来没路了,却发现密林小溪里漂下来几片菜叶子。他们一看,就知道深山里面肯定有人隐居,于是便顺着水沟往里走,果然看到里面有个菜园,一个老和尚在那里住茅蓬隐居。,龙山和尚问他们:“此山无路, 阇黎从何处来?”洞山祖师是开宗立派的大禅师嘛,当然语默动静不离禅法,所以反问道:“无路且置,和尚从何而入?”龙山说:“我不从云水来。”洞山又问:“和尚住此山多少时也?”龙山答道:“春秋不涉。”这个跟时间没有关系。洞山再追问:“和尚先住,此山先住?”龙山答道:“不知。”洞山问:“为什么不知?”龙山云:“我不从人天来。”洞山见他答话滴水不漏,便语脉一转,从另一个角度问他:“和尚得何道理,便住此山?”龙山回答:“我见两个泥牛斗入海,直至于今绝消息。”这个就是泯绝无寄的实证境界了,这时候,洞山祖师“始具威仪礼拜”。后来,龙山和尚向洞山说了一偈:

三间茅屋从来住,一道神光万境闲。

莫把是非来辨我,浮生穿凿不相关。

他们坐论了一会儿之后,洞山起身告辞,转身回去。但是,还没走出多远,他们便发现背后火光冲天,原来龙山老和尚自己把茅棚点燃烧掉了,人也消失在密林中了。他看见被人发现了,便要换地方住。

古代的修行人,很多都是这样子的,对名利有着真正的出离之心。我们现在说起来,很多人都觉得隐居不可思议。我们现在遇到很多人,都是嘴上说得很高明,大乘佛法要入世啊,要度众生啊,要到人世间来历炼啊,躲到深山里修行那是小乘自了汉啊!但实际上呢,主要还是舍不得世间的荣华富贵。我们不管人家怎么说,关键是要好好问自己:我们到底对世间的名利有没有看破?我们不愿出离世间,到底是为了学佛度众生,还是舍不得世间的名利?古人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其中就是这个意思。放不下世间名利,任你把大话说到天上去都没有用。

德山宣鉴禅师,那也是唐代了不得的一代宗师。他在龙潭和尚那里悟道之后,就在湖南常德的山中住茅蓬隐居了几十年。到了七八十岁的时候,当地的地方官员来请他出山,给他建一个精舍传播佛法。结果呢?人家多次相请,德山和尚就是不出山。后来,这个官员被惹火了,就告诉德山和尚说:“如果您老和尚再不出山,我就要以贩卖私盐的名义,把你抓起来关牢里!”就这样逼迫,德山和尚才不得不答应出山,然后开堂接众。只经过短短几年的时间,德山禅法也就大兴于世,盛极一时了。

我们再看近代的印光大师,他在普陀山闭关的时候,就公开宣称“念佛待死”,坚决不出来。但是后来呢?很多人来找他,非要请他出山,直到真正的缘分到了,印光大师才不得不出来弘法。

过去的大祖师们都是这样的,没有人非要跑出来传法、非要送货上门,把佛法当商品贱卖了。他们都是不问世法而自修自行,最终德行深厚纯一,才被龙天护法、居士善信们硬请出来。在这个事情上,我们就可以看到古代真正修行人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