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于是辨其土地、川泽、丘陵、衍沃、原隰之宜,教民种树畜养。五谷六畜及至鱼鳖、鸟兽、雚蒲、材干、器械之资,所以养生送终之具,靡不皆育。育之以时,而用之有节。草木未落,斧斤不入于山林;豺獭未祭,罝网不布于野泽。鹰隼未击,矰弋不施于徯隧。既顺时而取物,然犹山不茬蘖,泽不伐夭,蝝鱼麛卵,咸有常禁。所以顺时宣气,蕃阜庶物,蓄足功用,如此之备也。(《汉书·货殖传》)
释义:
要辨别土地、河流、湖泊、丘陵、沃地、平原、洼地等不同地理条件,教导百姓种植和畜养技术。这样,人民用于生活和殡葬的用品,包括五谷、六畜、鱼、鳖、鸟兽、柴草、木材、器械等各种物资都生产出来了。生产按照一定的时令,消费也要有所节制。草木的叶子没有凋落时不能进入山林砍伐。在农历九月前,不能到田野捕兽。在农历七月前,不能到小路旁边捕射飞鸟。除了要顺应时令生产外,还不能在山里砍小树,在湖边割嫩草,不能捕捉幼小的虫、鱼、兽,不能采集鸟蛋。这是为了顺应时令气候,使各种生物得以繁殖兴旺。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自然的功效,各种财物富足。
2.王者塞天财,禁关市,执准守时,以轻重御民。丰年岁登,则储积以备乏绝;凶年恶岁,则行币物,流有余而调不足也。(《盐铁论·力耕第二》)
释义:
国君应该控制自然资源,管理好关卡集市,掌握平衡物价的权力,守候时机,根据轻重之策来管理百姓。丰收的年岁,就储积粮食以备饥荒;灾荒的年岁,就发行货币,流通财物,用积贮的物品来周济不足。
3.富在迎来,贫在弃时。(《黄石公素书·安礼章第六》)
释义:
富有在于能抓住转瞬即逝的时机,贫穷在于没有抓住时机。
4.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史记·货殖列传》)
释义:
人们要靠农民耕种,取得食物,要靠虞人进山开采、渔夫下水捕捉,获得物品,要靠工匠制造,取得器具,要靠商人贸易,流通货物。这难道还需要官府发布政令,征发百姓,限期会集吗?人们都凭才能,竭尽力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所以,物贱极必贵,低价的货物能够高价出售;物贵极必贱,高价的货物能够低价购进。人们各自努力经营自己的本业,乐于从事自己的工作,就像水从高处流向低处那样,日日夜夜没有休止的时候,不用召唤便会自动前来,不用请求便会生产出来。这难道不是经济符合大道规律,能够自然发展的证明吗?
5.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史记·货殖列传》)
释义:
陶朱公认为陶邑居于天下中心,与各地诸侯国四通八达,交流货物十分便利。于是就治理产业,囤积居奇,随机应变,与时逐利,而不责求他人。所以,善于经营致富的人,要能择用贤人并把握时机。十九年期间,他三次赚得千金之财,两次分散给贫穷的朋友和远房同姓兄弟。这就是所谓的君子富有便喜好去做仁德之事。
6.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夫岁孰取谷,予之丝漆;茧出取帛絮,予之食。太阴在卯,穰,明岁衰恶。至午,旱,明岁美。至酉,穰,明岁衰恶。至子,大旱,明岁美,有水。至卯,积著率岁倍。(《史记·货殖列传》)
释义:
白圭喜欢观察市场行情和年景丰歉的变化,所以当货物过剩低价抛售时,他就收购;当货物不足高价索求时,他就出售。谷物成熟时,他买进粮食,出售丝、漆;蚕茧结成时,他买进绢帛棉絮,出售粮食。他以木星绕太阳一周运行中每年所处的方位来预测年景丰歉:太岁(指木星)在卯位时,五谷丰收,转年年景会不好。太岁在午位时,会发生旱灾,转年年景会很好。太岁在酉位时,五谷丰收,转年年景会变坏。太岁在子位时,天下会大旱,转年年景会很好,有雨水。太岁复至卯位时,他囤积的货物大致比常年要增加一倍。
7.凡编户之民,富相什则卑下之,伯则畏惮之,千则役,万则仆,物之理也。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史记·货殖列传》)
释义:
凡是编户的百姓,对于财富比自己多出十倍的人就会低声下气,多出百倍的就会惧怕人家,多出千倍的就会被人役使,多出万倍的就会为人奴仆,这是事物的常理。要从贫穷达到富有,务农不如做工,做工不如经商,刺绣、织绵不如倚门卖笑,这里所说的经商末业,是穷人致富凭借的手段。
8.皆非有爵邑奉禄弄法犯奸而富,尽椎埋去就,与时俯仰,获其盈利,以末致财,用本守之,以武一切,用文持之,变化有概,故足术也。(《史记·货殖列传》)
释义:
他们都无爵位封邑、俸禄收入,也不是靠舞文弄法、作奸犯科而发财致富的,全是靠推测事理,进退取舍,随机应变,获得盈利,以经营商工末业致富,用购置田产从事农业守财,以各种强有力的手段夺取一切,用法律政令等文的方式维持下去,变化多端大略如此,所以是值得记述的。
9.臣闻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也,蹶而趋之,唯恐弗及。(《国语·越语下》)
释义:
我听说,捕捉机遇,好像扑灭大火和追捕逃犯一样,拼命追赶还怕来不及呢。
10.臣闻之,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国语·越语下》)
释义:
我听说,时机来了不能怠慢,时机一失不会再来。上天赐予而不收受,反而会有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