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在龙江书院研修课上听冯老师讲的第一课,就是《周子通书》。当时只觉得这本书的名字很提劲,通书啊,一下子全都通了,一网打尽,多好啊!所以听得很认真,听下来感觉也确实很通泰。
到书院来学习以前,我只是在佛学方面钻得深一些,在儒学方面只能说是了解一点,并不知道宋明理学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在学习了《周子通书》之后,就向《读城》杂志的老总力荐,要求连载老师的《周子通书》讲义。对于成都的杂志来说,还没有一本像《读城》一样可以一年多连载这种国学讲义的。今年年初,我问老总,《周子通书》已经连载一年了,不知道读者的反应如何?是不是考虑换点其他的内容来连载?结果老总斩钉截铁地说:不!根据他的调查,很多人是为了看到冯老师《周子通书》的连载,才专门买《读城》杂志的。他还说,现在有冯老师这种感觉的学者不多啊!如果换一个人来连载,说不定会降低杂志的品味和档次。所以,今年又继续连载,一直把《周子通书》连载完。
冯老师所讲的《周子通书》在《读城》杂志上连载,是我仔细编辑校对过的。老师当年讲《周子通书》的时候,书院只有晓宇在做文字整理工作,很辛苦。在《读城》连载时,我在晓宇原稿的基础上进行编辑,分了章节和段落,又等于细细学习了一遍,感觉确实又深了一层。在这样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找到了儒家入门的感觉。以前涉及到儒学方面的东西,自己心里也没底气,现在通过对《周子通书》的学习,有了一定的体会,就想有机会的话,把周敦颐的《周子通书》重新在书院“炒”一遍。
春节过后,我们大家在一起商量公开课的内容时,我就提出来想把《周子通书》讲一遍。回家给娜姐姐一说,她说她都没有听老师讲过,后来我想了一下,《周子通书》对于大众来说,毕竟还是很生疏,如果在公开的场合讲解,可能会有一定的障碍,因为里面有些《易经》的知识和基础,大众理解起来未必很容易。以前冯老师在书院小班讲《周子通书》的时候,听过的人有些走了,有些没有留下很深的印象。现在书院长期上小课的同学中,还真没有几个听过《周子通书》的。所以我觉得,现在在书院小班讲《周子通书》,也是比较好的时候,毕竟小班的同学,都是希望在传统文化上有所深入的。在这样的定位上,我们通过对《周子通书》的学习,就可以把儒学方方面面都涉及到,也可以旁通禅、道。
上面这一席话,就算我们这次学习《周子通书》的开场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