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企业夹缝成长

客观地说,就中国市场而言,有些产业本土品牌已经失去战略主导权,如汽车、数码、化妆品、时装和奢侈品等。在狭路相逢的产业,如家电、零售、体育用品、网络、电子商务和食品饮料等,本土企业后来居上的案例反而更多,涌现了海尔、格力、美的、格兰仕、联想、华为、苏宁、李宁、安踏、新浪、阿里巴巴、百度、娃哈哈、加多宝(王老吉)、华润雪花等大量行业领袖企业。这说明,在本土市场跨国公司虽然能量巨大,但优势实际上是短暂的,本土企业在本土具备一些对抗或化解跨国公司压力的“原生性优势”。

(1)人和优势。再强大的武器也要人去用,武器重要,拿武器的人更重要,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用在商战中依然有效。本土企业可以用私交勾兑的人际关系,对抗跨国公司的资源强权。如跨国公司可以买KA卖场的排面,本土企业可以通过“买”楼面经理、理货人员和导购人员等,获得一样的货架排面,这是零售中的“货架战争”。跨国饮料、冷饮品牌可以投放展示柜、冰柜等,本土企业可以通过投放冰箱电费等,让跨国公司的冰箱变成本土品牌的陈列道具。

(2)本土消费文化的天然屏障。文化可以融合并存,但很难完全同化。以衣食住行来说,不同文化下消费产品的类型差异极大。如面条在西方有意大利通心粉,日本有拉面,中国则有面点、面食的丰富产品形态。这种消费文化上的差异,是跨国公司最难跨越的障碍,即使进行最彻底的本土化。那么,所有与本地消费文化相关联的产业,从长远看,必然都是本土企业的舞台。这些产业当下的问题,还是本土企业的产品品质及营销关联没有真正专业化所致。

(3)营销人才的回流。随着《劳动法》等内外环境的改变,本土企业的用人思维与人才待遇等也在变化,很多规模化的本土企业,在人才吸引力上已经超过了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对本土人才的晋升天花板与歧视做法,让优秀人才向本土企业回归。

(4)本土营销的创新与进步。一部分中国式大败局的流星企业,并不能代表大多数本土企业营销能力的进步。通过中国企业主的EMBA、培训热,本土营销高管的MBA化,本土企业与本土营销咨询策划的合作等,本土营销的进步是一个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