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台宗

天台宗,由智顗(538-597)创立于天台山,故名天台宗。因以《法华经》为主要经典,也名法华宗。天台宗主要流行于江浙、湖北一带;创于隋朝,兴于唐初,中唐以后衰落。

智顗著《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等天台三大部,称“天台大师”、“智者大师”。在解释众生痛苦的原因时,他提出了“性具实相”说(或称“一念三千”说)的宇宙论。“性”,也称“法性”,是万事万物的根本或根据。“实相”,即宇宙万物的如实相状、本来状态。“性具实相”,指宇宙万物都以“法性”为根据,“法性”又通过宇宙万物具体表现出来。“性具实相”,还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本来圆满具足所有的性能,而且在各个事物之间又彼此完全具足而又互不混淆。

“一念三千”说是对“性具实相”说的具体说明。“一念”指心、佛或众生任一闪念,任何一个念头,即有善有恶。“三千”指三千种世间,即整个宇宙。智顗认为,无论是佛,还是有情众生,还是“心”,其任一闪念,就具足整个宇宙实相,一切现象,一切境界,本来具有,本来如此,不须更有依持。智顗在《摩诃止观》中说:

“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法)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若从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则是纵;若心一时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横。纵亦不可,横亦不可,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纵非横,非一非异,玄妙深绝,非识所识,非言所言。”304

“介尔有心”,指那么一点点心,就是刹那之间的一念。具体看,“一念三千”说有几个含义:第一、指一念的心体具足一切事物的本来相状,能融通事物的各种结构、关系。天台宗人将宇宙万物的结构和关系划分为“十如是”,即十种性质或关系状态。“如是”指就这样或就那样,乃是无需推论证明的客观存在。这“十如是”是:相(形相)、性(性能)、体(本体)、力(业)、作(力)、因(内因)、缘(外缘)、果(相应的后果)、报(实际的获得)、本末究竟。

因为“一念”之中具足“十如是”,所以,“一念”必然和万事万物有内在关联。

第二、指一念的心体能容摄一切事物,特别是具足一切生命界的性质和内容。天台宗人按照佛和众生迷惑或觉悟的程度,将宇宙生命界划分为“十法界”。最觉悟而无迷惑的是佛,其次是众生中的圣、凡两大类。就圣、凡两类看,有三圣:菩萨乘、缘觉乘、声闻乘;有六凡或六道:天上、人间、修罗、畜生、饿鬼、地狱。智者大师认为,“十法界”乃一念而生,有地狱意识即有地狱果报,有佛菩萨意识就有佛菩萨果报。“十法界”之间,并不是相互割裂对立、静止不动的,在意识或觉悟变化后,会互相转化。比如,佛可以下地狱,饿鬼也可以成佛。这是因为“十界”互具,即佛界不仅具足佛的性质和内容,而且也具足菩萨、缘觉、声闻、天上、人间、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其他九界的性质和可能性,其他九界也复如是。从数量上看,“十界”互具,是为百界;百界万物又都具足上述“十如是”,是为“百界千如”。

第三、一念心体所容摄的“十法界”或“百法界”,又都处于“三世间”之中。这“三世间”指“五蕴世间”、“有情世间”和“器世间”。在天台宗人看来,法界万物,其体性无不由色(有颜色者,指现实有形物质世界)、受(感受,指情感感受和价值评价等思想行为)、想(知觉意象)、行(意志活动)、识(纯粹意识)五蕴所构成,是为“五蕴世间”;其集中表现即是由具体的、个别的众生所构成的生命界,生命界万物都是有情感、意识等活动的,是为“有情世间”;有情众生必须有他们所赖以生存的环境,如山、河、大地等,这就是“器世间”。

天台宗人认为,佛、众生的任何一个念头,都融摄了“百界千如”。而这“百界千如”,均处于“三世间”内。如此一念所摄,遂有三千种世间。

在修持方法上,天台宗融合了此前南方佛教重视内心领悟和北方佛教重视修行实践的特点,提倡止(佛教的修行实践)、观(佛教的内心领悟)并重,定(禅定)、慧(般若智慧)双修。具体而言,“止”, 意为“止寂”,指停止或抑制由外境的生起、转变所引发的内心散乱和动摇,形成明镜寂水般的意识状态。“止”是禅法,有戒、定二方面,即遵循清规戒律,坐禅修行。“观”,意为“智慧”,指在寂静心境中对现象作如实观察和自在对应,获得佛教特定的智慧。具体而言,“观”是“圆融三谛”的天台观法,这是一种内心对“性具实相”真理有真切领悟的智慧。三谛指空、假、中三种真理。天台宗人将三谛说转化成为他们观照世界的方法,既认识到世界“空”无自性的一面,也看见世界“假”有的一面,还看见世界非“空”非“假”的一面。所谓“圆融”,就是指三谛之间,本来就是三而一,一而三的;运用它观照世界时,当然也要圆融无碍,既不偏于“空”,也不执于“假”,还不局于非“空”非“假”,是为“一心三观”。止、观两者并重,相辅相成,“止”又是“观”的条件。

中国佛教在修行方法上的独创性,智顗的“止观”论是重要代表。智顗的“止观”论,以纵横表里的方式,将印度传入中国的修行禅法,组织成一个秩序井然的有机体系。在智顗那里,“止观”有渐次止观、不定止观、圆顿止观三种。所谓渐次止观,即由浅入深的修习止观,犹如登楼梯、石阶,循序而进。所谓不定止观,指将顿渐、深浅各种法门前后更替,自由活用,如金刚宝石在日光照耀下,光芒闪烁不定。所谓圆顿止观,指以最高、至深心境为出发点,神通开发,即《摩诃止观》所讲述的“止观”道理,最为精要。智顗为上、中、下三种根器人,分别讲说这渐次、不定、圆顿三种“止观”法门。这三种“止观”分类,既表明佛法修证由浅入深、由渐至顿的发展,也反映了智顗止观学说从形成到成熟的三个发展阶段,即把止观从一种禅定的修证方法,提升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系统学说。305

智顗的这些说法,强调“一念”和“一心”的本原性主体地位,在理论上明确肯定精神(表现为“一念”)在宇宙和佛教修持中的决定性作用,突显了中国佛教思想的主体唯心论性质,是中国佛教理论的重大进展。

智顗以后百余年,天台湛然(711-782)提出“无情有性”说,认为“无情”的自然物如墙壁瓦石等也有佛性,则强调了佛性普遍而常在的本体地位,力图解决“一念”和“一心”为什么有那样重要的地位这一问题。天台宗后来也传入日本和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