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忠诚,你要哪一种

企业都希望自己的员工忠诚。然而,忠诚是有不同层次和境界的。更要命的是,这种层次差别和境界高低,其内涵大相径庭。大体上,忠诚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一是对老板的忠诚。这种忠诚可以称之为人身依附式忠诚。这种人会被老板的超人魅力所征服,甘当老板的“粉丝”。这种忠诚的实质是以自我人格的消失来追求自身利益的实现。值得警惕的是,如果老板没有诱人魂魄的魅力,那么,这种“忠诚”肯定另有所图。最常见的情况是,员工对老板做出粉丝状的迷人态势,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心里也清楚,老板的魅力不过尔尔,吸引他的实际上是老板所掌握的特殊权力。而脑子不大灵光的老板,则总会误以为自己魅力超群。一旦这种误解成为自然,老板就会如清朝大臣孙嘉淦对乾隆皇帝的奏章所言的“三习”,耳习于阿谀奉承,眼习于奴颜婢膝,心习于乾纲独断,把易牙烹子式的迎合当作忠诚。

二是对公司的忠诚。这种忠诚可以称之为人格物化式忠诚。这种人会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倾注入自己的公司,员工会把公司当作自己的父亲,高管会把公司当作自己的儿子,自己则变成了公司一枚可靠的螺丝钉。这种忠诚的实质是以自我人格的意义外化来追求自我与组织的合体,组织成为自我的生命价值所在。形成了这种忠诚的员工,他的人格俱在,甚至会表现出公司利益高于一切的高尚,但会失去自己的个性。这种忠诚的最高境界,就是韦伯式的官僚化。对于单纯追求效率或利润的组织来说,这种忠诚是最受欢迎的。

三是对事业的忠诚。这种忠诚可以称之为人事融合式忠诚。这种人的追求是事业的成功,而公司不过是他用来成就事业的工具。为了事业,下级员工敢于同妨碍事业发展的组织规则叫板,高管会毫不犹豫地推进有利于事业发展的组织改革,甚至对组织动大手术。某些为了事业的跳槽也属于这种情况。这种忠诚的实质是以事业的人性化来追求自我实现。形成这种忠诚的员工,有人格,有个性,能够不为现成的组织所限,为了事业可以打破条条框框,甚至为了事业可以“摧毁”自己创立的组织而追求新生,人的生命通过事业的实现得以升华。这种忠诚往往在个人意愿和组织理念的整合中得以实现,管理学中强调的“愿景”,所需要的就是这种忠诚。

四是对信念的忠诚。这种忠诚可以称之为绝对道德式忠诚。这种人追求的是某种支配自己的内在信念的实现,如康德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庄子宁愿贫困潦倒而不愿羁束于官场的江湖之志等等,都是这种忠诚的表现形式。这种忠诚达到一定程度,会不为物喜,不为己悲,常人相当看重的的事业,也不过是他们实现自我信念的途径而已。形成这种忠诚的员工,人格独立,个性鲜明,不受世俗观念羁绊,不被寻常毁誉左右,会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信念指向的目标。对于公司来说,这种忠诚的最大效用,在于它能矫正组织价值观念的某些偏差和游移,但是,它常常会指向超脱世俗的目标,所以往往不能为世俗化的组织所容。

上述四种忠诚,具有否定之否定的递进性。忠于个人不等于终于组织,忠于组织不等于忠于事业,忠于事业不等于忠于信念。培育组织成员的忠诚,必须弄清一个前提,你需要的是哪种忠诚?

对于管理者来说,培育员工忠诚度的起点,是防止“投其所好”的假忠诚。这种忠诚,实际上是奸佞。再进一步,如果需要对老板的忠诚,你就别指望对方能够对组织尽心尽力。他充其量只能对你个人做到言听计从,而不惜为了满足老板个人需要而牺牲组织利益。如果需要对公司的忠诚,你就别指望对方能够坚持道义。比如,为了公司的生存,可以投机,可以忍辱负重,甚至可以欺骗。如果需要对事业的忠诚,你就别指望对方能够对你服服帖帖。他会把事业看得高于一切,甚至有可能为了事业同老板对抗,跟同事叫板,与朋友翻脸。如果需要对信念的忠诚,你就别指望对方“务实”,他会为了心中的理想而牺牲现实的一切,为了头顶的星空而不顾脚下的坑洼。任何一种忠诚,对于经营管理来说,都会有利有弊。从逻辑上看,忠诚是一种道德尺度,而经营管理是一种利益追求(包括非物质的利益),道德同利益不见得总是一致的。

撇开经营活动,从社会角度来看,忠诚在人际关系中有着特殊作用。孤立的个人不存在忠诚问题,所谓忠诚,必须发生在人与人的关系之间。用哲学语言来说,忠诚不是一种主客关系,而是表现出“主体间性”。“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其聚和分是由不同的忠诚造成的。上述四种忠诚的内涵不同,所以,在不同类别的主体之间,就有可能产生把忠诚当背叛、把坚贞当固执、把油滑当机智、把奸佞当好人等评价差别。这种人际关系上的忠诚判断,又有可能同经营管理上的忠诚需要相冲突。即使认可某种忠诚的人际价值,也不见得就能同时认可这种忠诚的经营价值。好人不见得就是好员工或者好经理,就是这种冲突的表现之一。

探究管理,不但有必要分清忠诚的类别,而且有必要辨析人际忠诚和经营需要的关系。区别忠诚的类型,只是为了研究的需要,现实中的忠诚会呈现出相应的混合状态。所以,不同类型忠诚的博弈和折衷,是管理活动的一个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