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社群,社交信任圈基石

“粉丝”是从英文“fans”音译而来。另有一个英文词“fandom”(粉都)则很少被应用,意思有两个,一是“粉丝群”,二是作为粉丝的状态和态度,也就是“喜好”。除了极端的宅在个人世界的粉丝,在粉都的层面上说,粉丝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社会交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意见经过和其他粉丝的交流而被塑造和巩固。

在一些含糊不清的情形下,人们试图从他人那里得到提示来决定如何行动或者如何做出反应,此时所发生的情形就是社交认同。比如,你和朋友想在街边找一个饭馆吃饭,恰好有五家餐厅在营业。这五家餐厅当中有四家,顾客很少,门可罗雀,有一家门口门庭若市,还有很多等位的人,你会选择在哪家餐厅吃饭呢?

多数人会选择要排队的那一家,因为另外四家显然有什么让人感觉不太妥当的地方。

这一现象在女性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调查显示:两个女人一起购物时,她们花的时间和金钱都比独自购物时要多,当然也比有男人陪着购物时要多。为特百惠开创了“理家会”这一销售模式的布朗尼·怀斯在训练手册中称,理家会上的“购买欲是有传染性的。事实证明,一个由15名女性构成的消费团体所购买的物品价值大于15名单个消费者消费数量的总和。”看看那些大包小包的旅行团,我们就能明白这一道理。同样,女性对品牌的认同感也是可以相互传染的。

品牌要在网络上创造这种同化效应,最重要的选择便是打造社群,引发用户之间“社交认同”相互感染。

凯文·凯利在《失控》中提到:一个群落的智慧的演化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叫作每个节点的平均连接数。建设社群的目的就是为了丰富每个节点的平均连接数,过去的社区形态下粉丝只是跟品牌建立起关联,但让粉丝和粉丝产生连接才能形成社群。这种粉丝与粉丝之间的多对连接,使得粉丝对部落的关联度更为紧密,难以轻易离开,因而形成更强的连接关系,成为情感能量更强的铁杆粉丝。这就像一个人在一个小区居住,认识20个人比只认识1个人更不容易搬走。

因为社群,过去用户与品牌之间的单一接触点,进一步扩大为与其他众多用户之间的多点反复接触。

iResearch推出的网民连续用户行为研究系统iUserTracker数据显示,不同性别人群的个人及家庭态度较为接近,在所有8个相关问题的答案中,性别差异均不超过3%,其中大部分不足1%。但相对而言,女性人群更重视自己所处的群体,倾向于与群体中的成员互动。她们渴望得到群体中其他成员的认可,希望在遇事时有可以求助的朋友圈,也认为他人在遇事时会征求自己的意见。尤其显著的是,女性人群相较男性更容易受到他人意见的影响。男性则更关注事业上的诉求,乐于接受变化与挑战。这意味着群体化的情感体验,对于女性的心理归属感举足轻重。

企业应满足与引导女性消费者在这方面的需求,通过打造社群效应,强化粉丝对企业的认同感,与之建立强有力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