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动机必然是内在的、个人的、主观的事物。共同目的必然是外在的、非个人的、客观的事务,尽管个人对它的解释是主观的。”(P71)
巴纳德阐述组织目,这是一句凝练的经典,是对共同的目标的本质理解。我们可以浓缩为一句话,共同的目标是客观的,尽管对它的解释是主观的。这句话就那么简单的一行字,只是理解起来就要费劲了,解释这句话的时候,我们还感觉到了语言的苍白无力,用例子解释觉得多余,不解释好像又不好理解,借用巴纳德的语言,必须有对组织的“感觉”才行。
为什么说,共同目的是外在的?他的意思是,一个组织的共同目的,是由外在力量影响和决定的。
为什么说,共同目的是非个人的?他的意思是,共同目的不是个人的目的,个人动机驱动下的目的是个人的事情,是其主观的意愿,而组织的共同目的,超越了单个人的意愿。更进一步讲,共同目的也不是组织成员所有人意愿和目的的加总、调和,还要考虑组织的外在影响因素,组织存在于环境之中,组织因为环境的需要而存在。
为什么说,共同目的是客观的?正是因为组织是超越单个人的存在,是组织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即非个人的、外部的,那么,组织就是一种客观存在,无论组织中的单个人有什么意愿,组织必然受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愿以及外部环境对组织的要求之影响,因此,组织的存在是客观的,受客观条件制约,其目的必然是客观的。
为什么说,个人对共同目的的解释是主观的?这句话有神龙摆尾的效果。是的,无论目的是否客观,在具体的任何一个组织现实之中,任何一个组织情境中,任何一个人只能做出其自己的认识和判断,他自己判断的组织的目的。任何一个组织的全体成员共同的判断也是如此,组织成员达成一致,表达出了共同目的,这也仅仅是这些成员的认识而已,与外部力量的认识是否一致,很难判断,或者需要时间和事实才能做出近似检验。
他告诉我们,要这样理解共同目的:组织共同目的在那里,无论你意识到与否,它存在着,在那里。我们可以去寻找它,但没人确保找到的、阐述出来的、表达出来的,一定就是组织的目的,一定就是那个客观存在的目的,一定就是客观的目的。但是,我们越是抱着非个人的、外在的、客观的态度去寻找,越会接近。在特定的现实中,共同目的还要由某个人或某些人来表达,这意味着,对共同目的的解释是主观的。没有办法,任何人都只能主观地感受这个客观的世界,也正是因为此,意识到共同目的的客观性,才能使我们不那么主观,才能去接近一个组织的共同目的。
对巴纳德论述共同目的的深入理解,可能是这样的,我们设想一个组织的边界,组织与外部环境互动,在互动的界面上产生目的,这是共同目的,是组织目的。这个组织目的,是组织的存在价值。这个目的存在,存在于组织与环境的互动之中,同时它又虚无缥缈,难以完全确定下来。我们设想的组织边界有时若有若无,我们设想的环境会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如果有了共同目标,组织及其环境都更清晰起来了,更具体可见了。组织,目的,环境,是一组相互联系的动态因素。
此时,我们回到本文开篇介绍的,德鲁克对企业目的的论述。他指出了将企业的目的定义为利润最大化的局限,他的定义是,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德鲁克与巴纳德的理解很接近,接近到了只有一点点区别的地步。是的,利润最大化谁都想,这是企业人的主观意愿,是某个人或某些人的想法,但,对不起,那只是某些人单方面的想法,顾客同意不同意?顾客作为客观约束存在,如果再扩大一点,竞争者、合作伙伴、相关政府部门,所有的外部力量都作为约束条件存在,也就是企业的目的在企业之外,决定于企业之外,企业的目的是客观的。
大师级人物的理解殊途同归,所见略同,令人佩服,下面做一个仅仅从组织理论角度的分析。巴纳德的理论语言似乎更精确,更纯粹,更凝练,更本质,更美,更可靠,更无懈可击。德鲁克的语言则更具象,更易懂,更悲天悯人,更聚焦于企业这一种类型的组织,更接近于实践。或许,这就是组织研究,管理研究,一切研究中最迷人最美妙的部分吧——找到那一点点细微而有意义的区别。
巴纳德认为,共同目的是客观的,尽管对它的解释是主观的。
德鲁克认为,企业目的是创造顾客,尽管个人有利润最大化动机。
我们换个角度试想一下,企业的目的是利润最大化,一定有问题吗?我们可以设想一个场景,若干企业在一个非常残酷的市场环境中,规则不健全,顾客不成熟,竞争对手手段凶狠,很多参与者会不择手段,投资者强势要求利润。简单讲,一个恶劣的环境中,会不会企业将自身在某个阶段的目的定义为利润最大化,是恰当的?我们确实见到过市场中几乎所有竞争者都将利润最大化作为目的,就是为了自己生存,自己赚钱,自己利益最大,这种状态似乎也存在。我们遇到过从长远考虑,愿意为顾客多带去利益,希望公平有序竞争,努力推动建立良好秩序的企业,却倒在半路的例子。在某一时期,是否就该是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目的呢?如果这一考虑有道理,那么,德鲁克的论述似乎有点偏重一点伦理属性,相对来讲,巴纳德只是说,共同的目标是客观的,尽管对它的解释是主观的。巴纳德的理论也许更为精确,毕竟研究者是发现底层规律。
管理学、组织理论有一些基础理论,这种基础理论安全、可靠、精确,给人以巨大的启发思考,建议在这个层面上去理解巴纳德。那些过于接近应用型的理论,无法经受时间的考验,无法经受现实多样性、鲜活性的完整考验,只能算作有限情景的参考性经验,这些都不是巴纳德考虑的范畴。我们可以感知到巴纳德,他思考过,我因世界而存在?还是,世界因我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