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往往面临新干部、老干部的融合、使用问题,新老干部的配合、协作如果解决不好,成为组织内的一个大问题,就会造成组织割裂。
随着企业的发展,以前陪着老板创业和公司发展起来的老干部,其实也是公司宝贵的资产,他们对公司有感情、忠诚,但是能力、经验可能跟不上企业的发展所需;而新干部则是在能力、经验上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改变,符合企业新阶段发展的需要。
企业要善于利用新来者的冲力优势,甚至无知者无畏的精神,去渡过一些难关。同时,要善于利用老干部的内部网络与资源,梳理问题,疏导复杂关系。
如果新老干部能够合作好,将会产生非常大的组织推力与作用,产生作用倍增的效果;如果新老干部不合作、冲突甚至明争暗斗,对组织的损害也是加倍放大的。
两者是否能合作,有些时候是看格局与胸怀,但更多的时候,则是看双方的个性、风格是否匹配,这个匹配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新老干部能否合作的密码,匹配对了,就会对组织有正面作用,否则就会起到很大的负面作用。
我们在招聘一名干部的时候,往往关注的是新干部的知识、能力、经验,或者新干部与企业文化的匹配度,却很少关注和考察他和未来的上司、下属之间的匹配度,尤其是个性、风格的匹配度。这是外部招聘干部的核心风险之一,这项工作没有处理好,将会为未来埋下很大的风险。
而在新老干部的交替,处理好新老干部之间关系方面,我们党的经验非常值得企业学习。在干部管理领域,党组织其实是做得最好的。
习近平曾说:“爱护老干部就是爱护党的宝贵财富,学习老干部就是学习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重视发挥老干部作用就是重视党的重要政治资源。”
对习近平而言,老干部意味着他们在缔造新中国、捍卫新中国、建设新中国、发展新中国进程中建立的历史功劳。2011年,他在出席全国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时说:“尊重老干部就是尊重党的光荣历史。”
在河北正定时,习近平在重大事项决策前总要把老干部代表请来征求意见。节假日他还常常去老干部家中走访,听取意见和建议。这种作风延续多年,直到他担任十八大报告起草组组长,起草组还专门当面听取老同志的意见。
而习近平第一次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在1984年12月7日的第四版,题目就是《中青年干部要“尊老”》。这篇评论分析了当时机构改革一大批老干部主动退居二三线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做好新老干部合作和交替的问题。他所提出的“学习老干部的坚强党性”“继承老干部的优秀品德”“大力发扬老干部的优良传统”和“热情照顾好老干部的晚年生活”四大方面,现在看来仍非常有价值。
习近平在文中指出:在我们干部队伍内部,实现新老交替不是个人或对立集团之间的权力转移,不是什么权势之争,而是为着同一个目标、同一个事业。因此,新老干部的交接班必须是既合作又交替。这里,“尊老”是合作的前提,合作是交替的基础。
这篇文章具有鲜明的“习式风格”,引用了很多古诗词,比如郑板桥的诗:“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