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留人机制——安居乐业

企业通常采用四大措施留住人才,使员工能够安居乐业,稳定地留在团队中。这四大措施包括:

1.事业留人

搭建企业广阔的发展空间,明确企业发展平台,设计多元化的职业生涯成长通道,使员工能够在企业看到事业前景,对未来的成就有预期。企业通过事业留人,最好采用事业合伙人的方式,使团队核心成员能够与企业利益捆绑,通过长期的共同事业留住员工。事业留人一般更适用于企业高层和关键岗位。

2.情感留人

关怀员工及其家庭,打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建立相互信任和平等的关系,满足员工的归属感,这一点海底捞是一个典范,通过营造家庭般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其核心员工留存率一直较高。

3.机制留人

健全人才机制,包括人才选拔、评价、培养机制,为员工提升工作能力和晋升提供通道。通过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及企业长短期的利益分享、增值分享机制,使员工和企业利益捆绑在一起,提升留存率。

4.文化留人

通过共同的价值观、理想、企业使命、愿景和目标集聚人才,用企业文化牵引全体员工,要让员工有使命感、成就感、归属感,觉得做这件事不是为了钱,而是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是有意义的价值创造。

(六)领导力提升

领导力的本质是影响力,我们要转变企业领导的角色,由通过权威、职位管理转变为通过个人魅力、个人影响力影响组织成员。引导管理者向领导者提升,转变角色和工作方式,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角色与工作方式转变

(1)指挥—赋能;

领导应该转变角色,由原来的指挥者转变为向组织成员赋能的教练、领路人,通过领导权威而非管理权威影响组织成员。

(2)命令—授权;

在知识型、服务型企业中,知识型员工的比例增大,管理制度化的强制性执行方式遭遇越来越多的挑战,管理者的创新理念亟待更新,要求管理者向卓越的领导者转型。要将传统的命令式管理转变为授权管理,用授权激活组织与个体,引导员工自我设定目标,自主管理。

(3)结果—过程;

领导对下属的管理与评价要从纯结果导向转变为过程+结果并行的双重导向。领导者不能一味地关注结果,要在过程中承担指导、支持、赋能、协调、纠偏等职能,通过过程支持与控制,引导员工提升工作绩效。

(4)等级—平等;

领导并不是高人一等的,“革命没有贵贱之分,只有分工不同”,大家本质上是平等的,都是在为组织的目标共同努力。领导需要端正态度,平等对待所有人。

(5)管理权威—个人魅力;

领导更多的是通过个人魅力来影响下属,这就要求领导要格外细心,深入了解下属,从他们的行为和思想分析每个人的性格、能力特点,要看到员工的长处,用人所长。

(6)分责分利—共担共享。

组织的责权利对于领导和下属来说并没有明确的区分,更多的是共同担责、共享成果。大家都是为了组织的共同目标开展工作,因此领导要有“共担共享”的思想,主动担责,并带领团队有效地工作。

2.领导力提升要点

(1)系统性、战略性思维。

对于领导来说,战略性思维就是在团队、组织及企业的总体目标基础上,要有更宽泛的开放、创新的思维方式,是通过系统、全面的观察,对所处环境给予长远的分析和判断。这是一种严谨的思维方式,总是需要把企业与外部环境视为整体,首先,是关注企业所期望达到的结果;其次,是关注企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通过不断的结果反馈,去寻找实现目标的办法。同时,还应该通过培养自己的系统思维、整体视角来提升领导力。只有站在全局的高度才能统筹思考企业发展、组织建设和人才激励等问题。

(2)卓越的业务能力和高绩效。

领导要有极强的业务能力和高绩效,才能了解下属存在的问题和应该提升的能力,进行指导,帮助下属解决问题。只有领导自身业务能力强,才能起到带头作用,通过榜样力量来影响下属。

(3)敢于担责,勇于奉献,身先士卒。

打造领导魅力是通过打造个人能力、个人魅力和个人人格来实现的。领导敢于承担责任、勇于奉献、身先士卒的表率作用能激励、带动团队敢打仗、打硬仗、打胜仗,也就是领导要把自己培养成“李云龙”一样的领导,才能打造一支虎狼之师。

(4)黏合剂、业务标杆,指导关爱团队成员,鼓舞士气。

领导在组织中起到的作用更多的是团队的黏合剂、业务标杆,大家的知心姐姐/哥哥,以及导师、教练,能够指导关爱团队成员,鼓舞士气。

(5)品德修炼。

领导应该修炼自身的品德,使自己正直、乐观、自信、开放、包容,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身边的员工,让团队成员逐步养成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态度。

(6)领导艺术。

领导要能够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让自己的情绪影响到组织的决策与管理,影响团队的士气,同时还要擅长协调沟通,对员工多赞美,少批评,以鼓励为主。

3.案例:华为干部领导力培养

任正非指出:“我们正面临历史赋予的伟大使命,但是我们缺乏大量经过正规训练、经过考验的干部。华为现在的‘塔山’组织架构就是用于后备干部的培养。”“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到处都缺干部,干部培养不起来,我们就可能守不住‘阵地’,可能要败退。”

华为管理者的成长大致遵循“‘士兵’(基层员工)——‘英雄’(骨干员工)——‘班长’(基层管理者)——‘将军’(中高层管理者)”的职业发展路径。根据华为公司人才培养工作的实践经验,华为管理者的培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如图10-14所示。

图10-14 培养华为管理者的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分别是:

(1)基层历练阶段:“将军是打出来的”。

对于华为的基层员工,任正非强调:“要在自己很狭窄的范围内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不再鼓励他们从这个岗位调到另一个岗位。”“士兵”要在本职岗位上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绩效产出,当然,公司也允许基层员工在很小的一个层面上有弹性地流动和晋升。

与其他企业的做法不同,华为对于干部只强调选拔,不主张培养和任命。公司的干部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选拔出来的,干部需要通过实际工作证明自己的能力。

“将军是打出来的”,将军必须从实践中产生,而且是从成功的实践中产生。公司的组织建设与军队类似,先上战场,再建组织。

(2)训战结合阶段:干部的“之”字形成长。

“是不是好‘种子’,要看实践,实践好了再给他机会,循环做大项目,将来再担负更大的责任,十年下来就是‘将军’。人力资源部和华大要加强对‘种子’的管理,‘种子’到各地去干几年以后,不要沉淀下来了,把他忘记了,优秀‘种子’回炉以后,可以往‘上将’‘上校’走。”

人力资源部和片联负责选拔优秀的管理型人才进行循环轮换,此阶段也加入组织层面的赋能培训任务,由华为大学承担。

为此,华为大学教育学院基于“管事”和“管人”两个角度专门开发了相关培训项目——后备干部项目管理与经营短训项目(简称“青训班”)和一线管理者培训项目(First-LineManager Leadership Program,简称“FLMP”),如表10-3、表10-4所示。

表10-3 华为大学青训班项目{逗号不能居一行的开头}

表10-4 华为大学FLMP项目{右侧第一栏删除双引号;“经历过”删除“过”;“心得,”删除逗号}

(3)理论收敛阶段:理念、文化与哲学的“发酵”。

“在金字塔尖的这层人最主要是抓住方向。”走过训战结合阶段进入高阶后,干部若想成长为真正的“将军”,进一步成为战略领袖和思想领袖,就要“使自己的视野宽广一些,思想活跃一些,要从‘术’上的先进跨越到‘道’上的领路,进而在商业、技术模式上进行创新”。

为此,华为要求高层干部学习公司文件,领会高层智慧精华。“我们公司很多高级干部根本不学习公司文件,他们是凭着自己的经验在干活,这样的干部是一定会被淘汰的。”

为帮助中高级干部实现“术”向“道”的转变,公司规定每位高级干部必须参与华为大学的干部高级管理研讨项目,成立高研班,高研班堪称华为的“抗大”。

华为大学高研班项目如表10-5所示。

表10-5 华为大学高研班项目

高研班的主要目标不仅是让学员理解并应用干部管理的政策、制度和管理方法,更重要的是组织学员研讨公司核心战略和管理理念,传递公司管理哲学和核心价值观。

和一般企业大学的做法不同,华大的高研班向每位参训学员收取20000元的学费,学费由学员个人承担,目的是为了让每位参训干部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不经过高研班培训的干部不予提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