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用规则去解释,而不要人去解释

HR高管要营造组织上的规则确定感,很多时候,在企业管理中,公司在某些方面没有形成规则,或者有规则但不完善,特别是在激励政策上,往往会形成很多“博弈”的情况。

其实,就算规则不完善,也是确定下来的规则。如果因为组织内有“位高权重”之人有意见,或者他们为争取自己的利益而给HR压力,HR就调整规则,就会产生因为“人为因素”而改变规则的现象,导致管理者与员工觉得公司不规范,认为规则是可以博弈的;如果自己觉得“不爽”,或者为自己的小团队争取利益,就可以通过“举旗起义”的方式,给予组织压力,迫使组织因为他而改变规则,造成“会哭的孩子有奶喝”。

以上情况在创业型企业特别需要注意。Y企业就遇到了这样的例子,一个区域总经理在前两个季度业绩完成得非常好,自己及所带领的团队充分享受了季度绩效奖金,但是三季度业绩几乎没完成,按照规则自己所带团队的奖金将为零。这个区域总经理就发起抗议,用“强力”迫使组织在规则上做出调整和让步,要把奖金计算的基数定义为前三季度累计数额,而不是当季度的数额。

如果Y企业的HR迫于压力而调整或者重新解释规则,就会造成非常坏的影响。大家会形成这样的结论和判断:只要你的“权重”足够大,就可以影响规则,甚至改变规则。针对这个区域总经理,林枫坚决维护规则的严肃性,请对方尊重组织的“规矩”,并摆出为捍卫规则“不惜一战”,终于让其意见回归本位。

当然,规则受到挑战,也是由于规则定得不清楚,或者是规则一开始就定得过于刚性,束缚了管理者在一定范围内的灵活性与自主权。

比如在项目奖的分配上,如果每一位员工的数据都是通过公式算出来的,管理者不能对其进行任何调整,就会导致奖金规则不能适应多场景的需要。也许一位员工的项目奖由于一些客观因素拿多了,其实拿下了该项目主要是因为公司高层强力介入与支持,而不仅是该员工自身的努力,这个员工明显被过度激励了,这种情况就要允许管理者对奖金分配额度进行适度的合理调整。

企业还应该适当地在团队内部激励那些洗“盐碱地”(指土壤里面所含的盐分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的员工。

什么叫洗“盐碱地”呢?任正非曾在华为的财经变革项目规划汇报会上提到“盐碱地”的概念。盐碱地是盐类集积的一个种类,是指土壤里面所含的盐分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严重的盐碱土壤地区植物几乎不能生存。在很多市场,由于国际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辛勤耕耘却换来颗粒无收,这些地区和国家就被任正非形象地称为华为的盐碱地。华为的成功在于坚持不懈地推进“鸡肋战略”,在西方大公司看不上的盐碱地上,一点一点地清洗耕耘,而且薄利也逼着华为在很窄的夹缝中锻炼了能力,提高了管理水平。

因此,好的规则是简单而具有一定柔韧性的,能够符合不同场景的需要,即不同场景下都能够用,管理者与员工都觉得简单而公平。

有的管理者持有一种思维定式:不能限制员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尽量不制定规则。所以,这些管理者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向员工提供资源,至于年度、季度、月度目标等,员工自己定就好,免得限制了他们。

“免得限制了他们”也让不少管理者纠结,有些新上任的管理者就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反正管严了员工没活力,而且依赖性强,老板也不满意,那就让下属放手干吧。

但是,不制定规则,下属的活力就能释放吗?没有规则就不会限制员工的发挥吗?

比如交通红绿灯就是一个规则,如果没有这个规则,有谁会认为能更好地激活行人的出行动力,提升出行效率?

为了更深刻地理解规则的作用,我们看一个《得到》App里一篇文章的内容:

纽约的曼哈顿是世界金融中心,那里的建筑都修得非常友善和克制,尽管这些楼都很高,街道也非常狭窄,但是在曼哈顿的街上能长年看到阳光,还留出了大量的公共空间供行人行走、休息。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原来,1916年,纽约市政府出台了一个规定,叫作“1916区划法案”。规则非常简单,就是建筑越往高修,楼层面积就越小。低楼层可以占据全部用地面积,高楼层的面积就得缩小,把靠近街道这一侧的空间让出来。特别高的楼,楼顶面积不能超过用地面积的25%。这样阳光从楼顶斜射下来的时候,就可以照到街道上了。

这本来是一个限制条款,建筑设计师从此不能随心所欲了,可没想到,这条规则居然让曼哈顿的建筑设计风格发生了一次转变,变得更美观了,并且长远地影响了世界建筑风格。

这个案例说明了一个问题,好规则不但不会限制创造力,还会屏蔽掉各种可能会跑偏或阻碍创造力的因素。曼哈顿的建筑之所以能够焕发青春,是因为“1916区划法案”是个好规则。

那么,好规则是什么样的?好规则有三个特点:

​ 极其简单。

​ 边界清楚。

​ 普适坚固。

因为简单,所以规则容易被执行,能够被坚持,能够穿越漫长的时间,被一代又一代的人沿用下去,原本各个方向不规则陈列的力量就会集中起来发挥最大价值。

好的规则是:极其简单,边界清楚;限制不妨碍创造。

比如Y企业的奖金规则,约束了奖金总包范围,并根据贡献将员工分成三档(项目经理、主要贡献者、一般贡献者),而每个人只能归到其中一类,而每一类人员拿多少钱,主要是根据其贡献程度,只要确保相对公平即可。这样就会让项目经理在框架范围内有一定自主性、灵活性的分配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