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的品牌都似是而非的“定位”了同一群人

那么如何采用针对性营销手段面对他们,使得市场能够自发启动呢?

下面请看老苗结合罗大师的创新扩散理论继续开撕。

犹太人说“女人跟孩子的钱最好挣”,擅长经营的中国商人们自然也深谙此道,市场的目光总是在盯着女人的钱包。

“白领女性”因为有着较高的收入,较高的消费能力,看上去“光鲜”,想当然成了众多品牌的“意见领袖”,如果再加上“都市”、“青年”这样的词,看上去就更加高端了。

零食、化妆品、服装甚至家居产品,纷纷惦记上这个人群,广告战、品牌战、终端战,很久以来,“白领女性”都是中国市场的重灾区。这些年,老苗看到大量品牌规划报告,差不多一半以上都是“青年女性都市白领”,这几个词都快看吐了。

不幸的是,除了在白领阶层刚刚形成的九十年代,哈根达斯、德芙等利用“标签效应”取得了成功,近二十年来,锁定这一群体的品牌基本都是“花钱费力不讨好。

另外一个受灾区是“90后”或者“00后”,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市场将会由年轻人主导,我们都将被陆续拍在沙滩上。而被炒的火热的“XX后”概念,自然也引起了不少追捧。老苗这两年做咨询,经常会被这么一个问题问的“汗如雨下”:“苗老师您觉得90后是如何想的?”

90后怎么想?您还不如问我“中国人民”怎么想呢,至少“人民”是个政治词汇,代表一定立场。90后的概念太大了,又是一个静态参数分析,是很难得出有效结论的。独立?开放?活跃?追求酷炫?勇于接受新鲜事物?除了年龄是准确的外,没有任何的标签可以准确的概括90后。

“90后李宁”!这种试图给年轻人贴标签的做法,直接就被市场淘汰了。

通过静态参数锁定一个有消费力的大群体进行目标人群定位,比如上面讲的“白领女性”、“九零后”,还有“银发消费”、“中产阶级”、“上班族”等,是营销上最常见的大坑之一。因为它违背了关键人物法则。

组成市场的基本单位不是“孤立的个体消费者”,而是一个个“内部有联络的社区”

我们知道,营销的本质是影响消费者的行为,但没有哪家公司真的有资源完全通过自己的力量来改变消费行为,所以专业营销人员要做的是引发消费者之间的连锁反应和互动效应,让消费者影响消费者,让消费行为影响消费行为是营销成功的根本动因。而企业要做的是触发他们,而不是所有的营销工作、所有改变消费者的营销行为都由自己来负担。

那您真的负担不起,就是王思聪也不行,王健林都不行!

市场定位的第一步不是找“足够大的有消费力的市场”,这完全是正确的废话,没任何意义,真正有实际帮助作用的是找“足够大的内部有联络的社区”。

再次重申老苗一直倡导的按钮论:早期采纳者是社区中最关键的人。对早期采纳者采用针对性营销动作,就是营销中的关键人物法则。

罗杰斯大师对早期采纳者的概述是——“典型的地方主义者”,而这个“地方”就是社区,在互联网上可以称之为社群。“白领女性”、“九零后”、“中产阶级”等目标定位之所以无效,就是因为人群大而分散,分布在各个社区之中,难以形成连锁反应。

这两年微商发展很快,抛开那些缺乏监管、夸大承诺和变相传销等干扰因素,当前真正通过微商能扩大影响、增加销量,甚至能够塑造品牌的目前仅有两类产品:一类依托“妈妈”群,一类依托“化妆品”群。就因为这两个是天然的“足够大且内部联络性较高”的社区。而其它类型的微商,还需要“自建社区”和“打造内部联络话题”的工作,不客气的说,目前的大部分微商运营者,还没摸到边呢。

社区不明确,早期采纳者就不明确,你就很难在特定群体中达到10%-15%的渗透率。

同样影响100个人消费,如果你的100人是分散在100个社区中,那么接下来你必须保持投入才可能扩大影响,如果不投入,这100个人也会消失。即使投入,也不一定能够扩大你的影响。

但这100人如果是集中在一个1000人社区,那这个社区就会自发启动接的影响,迅速扩大至几百人甚至把1000人。更可贵的是,它还具备了向其它社区渗透的可能。

不突破市场接受临界点,市场就无法自行启动,完全靠企业或者经销商去投入推广,杯水车薪,徒耗人力财力而已。

好,社区和早期采纳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聊到这个,下面我们再来聊如何针对“营销中唯一重要的一群人”——早期采纳者采用有效手段。

当然最理想的状况是把“早期采纳者”找出来,激励他们、给他们灌输产品理念,既然他们那么重要,“金钱美女大大的”也在所不惜。但可惜的是,早期采纳者的划分是意识形态化的,不是年龄、收入、职业等静态参数,是通过一个人对特定事物的态度来划分的,并且同一个人面对不同产品时候,可能属于不同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