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一个关于“吃”的尖锐矛盾

数据都是过去式,有时候能代表一些意义,有时候又没有意义,我们还是从人性和消费者行为模式来分析其背后的本质。

这几年,多数房地产商不好做了(大型国企除外),老苗碰到一房地产企业做转型,该老板说:“我现在投资的方向只有两个,一个是医药,一个是食品;因为人们房子买好后面就不买了,但看病永远看的,吃是要永远吃的。我们要做的是永远的朝阳产业”

这听上去好正确,好有前瞻性,一副很洞察商业本质的样子。可这话,用来煽动员工或“递投名状”没啥问题。真要拿这个做公司战略,没什么用,因为它完全就是正确的废话。

吃穿住行、生育工作、教育医疗,都永远有需求,但光知道需求是没用的,真正有用的是你知道需求中的矛盾,有矛盾才会有动力,有动力才能有按钮,你的产品和服务要能解决这种矛盾,才会有真正的未来。

咱说食品,改革开放快四十年了,目前咱们能吃的东西琳琅满目、五花八门,该吃的吃,不该吃的也吃。作为一个幸福的社会主义公民,日益增长的吃的需求和相对落后的食物供给之间的矛盾,还有,但已经很小了。您还要一头扎进去让他们变着花样的吃,成本越来越高。所以做食品的觉得越来越难做。

对于一个向往“吃”的人来说,满世界食物诱惑和非常有限的肠胃承载能力的矛盾,摄入很多食物但无法消耗以至于堆积脂肪甚至造成其它身体疾病的矛盾,才是当下最尖锐的、最不可调和矛盾。

而我们目前绝大多数食品企业,都把目光集中在让消费者变着法多吃上,更美味、更营养、更刺激、更健康、更好玩,这都是想做加法。但很少企业想着做减法,想着如何让人少摄入、多代谢、快代谢、不造成肠胃和身体负担。

或许您说,我们是做食品的,不是做健身的、运动器械的、医疗的,让消费者吃是我们的神圣职责所在啊。

但同样做吃的,有减法的意识和没减法意识,效果是不一样的,老苗曾经撕过,鸭脖子为什么能卖好,大闸蟹为啥有吃头,嗑瓜子能上瘾吃瓜子仁就不行,这就是减法意识。

江湖游医张悟本说:“把吃出来的病再吃回去!”惹得上亿百姓追随,消费者是有这样的需求的。当然老苗不是让您卖茄子卖绿豆汤,咱回到今天的主角——益生菌。

微生物是大自然中最默默无闻但无比重要的生物群体,除了能让我们生病、死亡之外,还有很多的作用。

而我们所讲的益生菌在食品中最大的作用就是“发酵”,通过补充益生菌群,在肠道内分解食物,调理人的肠胃,让人吃多了也不至于不舒服,通过发酵,把食物变得更好消化。有些益生菌还能生成一些酶,用时髦的说法叫酵素,对人的消化也能起到帮助。

益生菌是目前发现的少有的通过摄入而增强人代谢、消耗的产品,又要不停吃但身体负担不了的矛盾,益生菌是目前最好的解决方法之一。所以我们看到能够调理肠胃的养乐多疯狂增长,能够消食解腻的普洱茶从“老年茶”被年轻人广泛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