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次月返利不如当月降价
大多数经销商在向厂家要政策的时候,喜欢“即刻兑现”,所以在选择产品进货奖励时,大多数经销商倾向于选择直接降价,而不是次月返利、冲抵货款的方式。事实上,大多数经销商都没有看懂、没算明白这一进一出的收益差别。在这里我们特意将在同等条件下,返利和降价两种激励方式,经销商收益差异进行了对比,帮助业务人员引导经销商,将这种厂商关系维持得更加紧密。
我们以某客户从1月份开始享受激励政策,1、2、3月份总任务为320万元为例,在实际回款匹配实际任务的前提下,剖析返利和降价两种激励方式的差别。
表6-1 返利和降价两种激励方式的差别
单位(万元) |
次月返利、冲抵货款 |
直接降价 | ||||||
月份 |
任务 |
实际回款 |
返利 |
实际进货值 |
实际回款 |
降价 |
实际进货值 | |
1月 |
100 |
100 |
0 |
100 |
100 |
5.3 |
105.3 | |
2月 |
100 |
95 |
5 |
100 |
100 |
5.3 |
105.3 | |
3月 |
120 |
115 |
5 |
120 |
120 |
6.3 |
126.3 | |
4月 |
/ |
/ |
6 |
/ |
/ |
0 |
/ | |
合计 |
310 |
/ |
320 |
320 |
/ |
336.9 | ||
1.返利形式
当期回款=目标任务—上期实际进货值×返点数
如:2月回款=100万元-100万元×5%=95万元
实际进货值=目标任务
如:2月实际进货值=100万元
2.降价形式
当期回款=目标任务
如:2月当期回款=100万元
实际进货值=当期回款/(1—降价点数)
如:2月实际进货值=100万元/(1-5%)=105.3万元
3.返利和降价比较
2月返利回款=95万元<2月降价回款=100万元
2月返利实际进货值=100万元<2月降价实际进货值=105.3万元
显然,同样是完成320万元的任务,如果采用返利,由于上个月的返利会冲抵成本月的货款,实际只需回款310万元,就能完成1~3月320万元的进货任务值,4月份还能继续享受6万元的上月返利;而采用直接降价模式,由于降价部分不会被计入到进货任务中,经销商就必须实打实地回款320万元,才能完成1~3月份的进货任务,而实际进货值已经达到了336.9万元,超过了1~3月实际任务16.9万元。
次月返利、冲抵货款方案的优势,对经销商而言,在于运作产品所需的现金流量减少,当月实际进货压力与直接降价方案相比相对减轻;对厂家而言,除了在交易关系上能够保持一环套一环的关联,返利部分作为虚增的销售进项,需要真金白银交税,所以厂家也开始采用次月直接折扣的方式来冲减客户上月返利。
小贴士:返利和降价政策形成的差异,一是在于计算点位时的基数出现差异,返利是以实际回款顺加点位,降价是以实际进货值倒扣点位;二是由于返利可以冲抵货款,缓解现金压力。两者的共同作用,让返利的优势在运行效果上更加明显。
误区二:主推高利润率的产品
在日常业务拜访中,业务人员一旦发现经销商引进了新品牌、新产品,很多人会从客情角度出发,跟经销商拉关系、诉衷肠,表达主推产品的愿望。但这时,经销商向我们泼冷水:“你们的产品利润太低,我卖××品牌的产品,卖1个赚的钱,得卖你们公司产品好几个。”经销商唯利是图,追逐利益无可厚非,但是,在经销商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事实上是在贬低我们的产品对渠道商最重要的功能——增值能力。如果不能正确处理、适时引导,帮助经销商把账算清楚,这种观念会在经销商脑海里生根发芽,我们的产品在这个经销商的店里面靠边站也就为时不远了。
我们以A品牌的吸顶大灯和B品牌的水晶花灯的进货成本和毛利率为例,比较一下在相同的成本投入下、相同的时间、两种产品不同的存货投资回报率。
表6-2 A、B品牌产品信息表
|
库存数量 |
库存成本 |
月周转次数 |
毛利率 |
B品牌的水晶花灯 |
1盏 |
1×2000元 |
0.5次 |
100% |
A品牌的吸顶大灯 |
5盏 |
5×400元 |
4次 |
30% |
对经销商来说,利润是关键,而衡量利润的一个关键指标就是存货投资回报率,即我们要拿出多少钱,能赚回多少钱。品牌和成熟产品的核心优势,就是市场运作已经成熟,产品销售有了一定基础,虽然利润偏低,但流转速度通常会高于那些高毛利产品。通常品牌越大、产品越成熟,产品的流转速度就越快、利润越低。
水晶花灯月存货投资回报率=毛利/存货成本
=2000元×100%×0.5次/2000元
=50%
吸顶灯月存货投资回报率=毛利/存货成本
=400元×5盏×4次×30%/2000元
=120%
同样投入2000元,同样是一个月的时间,虽然高毛利产品B的单位利润是A的3倍多,但是由于不具备周转优势,存货投资回报率还不及A产品的一半。事实上所谓的高毛利产品,多半都会演变成大量挤占经销商现金的黑洞,甚至可能波及到A品牌的资金运作。
需要强调的是,能够准确、及时指出经销商误区的业务人员,需要积累一定的经验,比如自身产品大致的月均销售量、竞争对手产品大致的利润范围、其他经销该产品的门店月均销售量等经验数据。
当然,经销商并不傻,虽然B品牌的利润高,但是A品牌产品流量大、品牌知名度高,所以也不会出现引进B品牌后,立刻终止与A品牌合作的情况。但是,我们需要警惕的是:后来的竞争对手总是在一点一滴地渗透我们的客户,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发现经销商意愿变化,并用正确方法予以修正,我们辛辛苦苦积累起来的渠道资源,就极有可能被竞争对手蚕食和瓦解。
小贴士:所谓做生不如做熟,其中包含的道理其实就是你做熟才有行业经验,包括经验数据,这些才能帮助你对行业做出判断。积累这样的经验数据,包括积累这样的利润小故事,从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才是业务人员成长的必经之路。
误区三:分段进货与月底集中冲量模式没有区别
无论哪个行业,为了返利或者完成销售任务,都会出现月底、年底集中压货的情况。很多经销商对业务人员的这种行为习以为常,很多业务人员为了个人收益,怂恿、鼓励、甚至以经营权相威胁,将经销商一步步逼到月底压货的死角。笔者在曾经服务的公司采用过分段压货的方式,将月底集中冲量调整为分段冲量,即将月底销量返利的一次性考核,调整为每月10号、20号、月底三次返利考核。有些经销商认为,总部的这种措施仍然是在变相压货,不过是将1次压货变成了3次压货,没有给经销商带来更多的利益。其实有这种想法,还是业务团队没有帮助经销商把账算清楚。
以一个月300万元进货额任务的某照明产品运营中心为例,我们看看,月底集中压货和分段压货的区别在哪?经销商如果配合,他的收益在哪些方面会得到改善。
以照明行业某领袖品牌为例,按月底总量考核进行返利计算,每月1~10日进货量大约是全月总量的20%,11~20日占月进货总量的30%,21日至月底为50%,这家公司正常的月度返利是3个点。新的返利政策调整为三阶段考核,每月10日前、20日前、月底销售进度目标调整为25%、60%、100%。
表6-3 考核信息表
|
销量达成权重 |
重点工作权重 |
合计 | ||
原考核方案 |
月底达成目标占80% |
20% |
100% | ||
新考核方案 |
10日阶段目标占15% |
20日阶段目标占15% |
月底阶段目标占50% |
20% |
100% |
原方案运营商最低日均现金需求和返利收益:
如果运营商下线网点销售和现金一切正常,按月底总量考核(我们按每月30天计算),完成21日至月底需要的最低日均现金流量,为该运营中心运作所需的最低日现金流量。即(月度任务量×期间销售占比)/期间天数=(300×50%)/10=15万元,也就是说,运营商在最理想的状态下,也需要有15万元才能保证完成任务。拿到3%的返利,即9万元(重点工作部分均记做满分);在返利收益这个指标上,现金回报率=返利收益/日均最低现金=60%。
新方案经销商最低日均现金需求和返利收益:
在同样条件下,新方案完成21日至月底所需的最低日均现金流量为(月度任务量×期间销售占比)/期间天数=(300×40%)/10=12万元,也就是说,运营商在最理想状态下,日均现金流量只需要12万元,就能拿到9万元的返利,现金回报率为75%。
从充分利用政策角度来看,运营商只要有11日~20日所需的最低日均现金流量,即(月度任务量×期间销售占比)/期间天数=(300×35%)/10=10.5万元,就能获得1.5%的返利,即4.5万元(重点工作部分均记做满分),现金回报率为42.86%,而不是像原考核方案那样拿不到一分钱返利。
表6-4 新旧方案运营商收益比较表
|
最低日均现金流 |
返利额 |
现金回报率 | |
运营商100%达成任务 |
原方案 |
15万元 |
9万元 |
60% |
新方案 |
12万元 |
9万元 |
75% | |
运营商60%达成任务 |
原方案 |
9万元 |
0万元 |
0 |
新方案 |
10.5万元 |
4.5万元 |
42.86% |
新方案降低了对完成任务所需的最低日均现金流的标准,同时,提高了经销商选择性获利的可能性,提高了现金回报率。
也许业务人员会说,你这是理论上的最优情况,实际执行中下线网点进货不均衡、赊销现象严重,你设计的这种理想状态很难实现。我给的答案是:你首先要知道最优状态是什么,然后才是想尽办法去达到最优状态。对于提到的下线网点进货不均衡,赊销现象严重,我这里给出的办法是:(1)上线也按分段考核的方式激励下线;(2)解决赊销,尤其是小额赊销,可以考虑上线给下线办理个人信用卡,将账期转嫁给银行。
小贴士:将长期目标调整为多个短期目标,这是目标管理上的常用手法。在对经销商销售进度管理上,不仅能提高经销商现金的回报率,还有利于经销商阶段性反省,及时修正在销售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从而有利于长期目标的实现。
误区四:装修补贴的错觉
某品牌公司,终端装修造价300元/平方米(装修材料有严格的用材标准和品牌指定材料),客户在区域业务人员的督促下装修完毕后,公司按每平米100元的补贴标准进行核销返还。2011年年初,为提升品牌形象,公司终端全面升级,推出了A、B两类终端。由于A类终端用料和工艺要求都高于B类终端,经测算后,每平米造价700元。B类终端沿用去年300元/平方米的建设标准,在区域业务人员的督促下,由经销商自行建设,经公司审核后,仍按每平米100元进行返还。
为了推广A类终端,并确保执行效果,公司特意通过公开招标找到一家在装修业内非常知名的展览装修P公司,来承接此次A类终端的建设任务。为了不增加经销商的装修负担,公司与经销商在A类终端每平米700元的装修费的分摊上按5:2的标准执行,即和B类终端一样,经销商仍只需承担每平米200元的装修费。具体执行方式为,凡申请建设A类终端的客户,经P公司现场实际测量确认面积,按每平米200元的标准,由申请的经销商向公司缴付,然后由装修P公司严格按标准执行。建设完毕后,经销商确认和公司审核后,由公司和装修P公司结算装修款。
从政策力度和装修等级上看,A类终端的政策明显好于B类终端,但在实际执行中,发现装修的500家门店,只有不到10%的门店选择建设A类终端,这与公司推出A类终端并投放资源的最初意图背道而驰。
表6-5 门店装修A、B类终端厂家与商家投入资源比较
|
厂家 |
商家 |
合计 |
选择结果 |
A类终端 |
500元/平方米 |
200元/平方米 |
700元/平方米 |
8% |
B类终端 |
100元/平方米 |
200元/平方米 |
300元/平方米 |
92% |
针对出现的问题,总部进行了针对性的调研,调研结果表明:虽然从表面上看,厂家加大了投入力度,但是由于装修结算方式不一样,有可能导致经销商的支出增加。由于A类终端完全由厂家与装修公司结算装修款,经销商必须拿出200元/平方米的费用;如果采用B类终端装修方案,经销商自行与装修方结算,虽然有区域业务人员的监督,但是在选材和用料上,经销商仍然会有很多“偷工减料”的办法,在享受厂家100元/平方米补贴后,经销商自行贴补的装修费用不到200元/平方米。这是大多数经销商不愿升级A类终端的主要原因。
业务人员会算账很重要,但只会算账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从账面上来给经销商算这个账,无论如何都得不出B类终端能让经销商拥护的数据。总部管理依赖数据,尤其是你对这个行业还不熟悉的时候,想要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关注那些“不符合常理的经济账”。
小贴士:装修问题的解决,看似不是依靠算账解决的,但实际上,真正的管理者是在用合理的逻辑和普及化的常识,来评判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关注不符合逻辑和常识的计算结果,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误区五:管好库存周转率就能够管好库存
在仓库管理上,说得最多的两句话:一句是“仓库里可以扫出黄金”,另一句是“仓库是万恶之源”。管理混乱的经销商,一方面仓库货品堆积如山,但下线网点天天缺货;一方面看似库存周转很快,但滞销品却怎么也清不干净。大多数的经销商现在还是喜欢依据个人经验管理库存,结果好坏完全靠感觉。稍微有点管理常识的经销商,都会参照库存周转率这个指标,但在执行中缺货与滞销品大量并存的问题,依然会让经销商百思不得其解。库存管理,到底是什么主宰着结果,这也是我们这一节需要通过数据来解决的问题。
首先要明确的是,库存周转率的公式,即:
库存周转率=出库总金额÷
库存周转率是一个反映库存周转质量的重要指标,库存周转率越高,说明经销商总体库存的流动性越好,形成大量滞销品的可能性越小。
在解析这个误区之前,请大家回答一个问题:一个库存周转率每月2.5次的库存管理,是好的库存管理吗?有人说,行业不同,参照的标准会有差异,那么,如果行业的平均标准为每个月转动2.5次,5次的周转次数是好的库存管理吗?如果库存管理算好的。这个指标就真能说明库存流动性好吗?我们来看一看下表(表6-6)。
表6-6某照明产品经销商月进出货情况
进货价格 |
期初库存量(台) |
期末库存量(台) |
期间销售量(台) |
期初库存额(元) |
期末库存额(元) |
期间销售额(元) |
商品动销率 |
销售毛利率 |
销售毛利额(元) | |
产品A |
125 |
100 |
150 |
1000 |
12500 |
18750 |
125000 |
667% |
35% |
43750 |
产品B |
30 |
400 |
300 |
200 |
12000 |
9000 |
6000 |
67% |
42% |
2520 |
产品C |
55 |
300 |
50 |
2500 |
16500 |
2750 |
137500 |
5000% |
16% |
22000 |
产品D |
10 |
2500 |
2500 |
0 |
25000 |
25000 |
0 |
0 |
55% |
0 |
产品E |
70 |
80 |
0 |
200 |
5600 |
0 |
14000 |
/ |
40% |
5600 |
产品F |
8 |
1000 |
1000 |
0 |
8000 |
8000 |
0 |
0 |
26% |
0 |
产品G |
60 |
200 |
100 |
2000 |
12000 |
6000 |
120000 |
2000% |
47% |
56400 |
合计 |
/ |
4580 |
4100 |
5900 |
91600 |
69500 |
402500 |
/ |
/ |
130270 |
用库存周转率跟踪库存,我们发现:
库存周转率=402500÷[(91600+69500)/2]≈5次
从照明行业来看,应该说这个经销商的库存周转很好。
但是从动销率来评估,我们却得出了另外一个结论:
依据表(表6-6),仓库共有7个SKU,当月有5个SKU(A、B、C、E、G)产生实际销售,则:
SKU动销率=期间动销SKU数÷期末库存SKU数
=5÷7=71.43%
在每月库存周转5次的情况下,有近30%的SKU形成滞销。
从单个商品的动销情况来看,情况更严重。
产品动销率=产品累计销售数量÷产品期末库存数量
产品D和产品F动销率为零,已经成为滞销产品;产品E,甚至包括A、C、G等产品,很有可能已经出现了大面积缺货的情况。仅凭库存周转率这个指标,你根本不可能发现哪个产品滞销、哪个产品缺货。
小贴士:库存管理是一个细活,靠经验管理库存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靠某个指标来管理库存,只会把我们带到靠经验管理库存的老路上去。库存周转率关注的是价值变化,商品动销率关注的是数量变化,只有将两者综合起来分析,才有利于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误区六:厂家广告支持可以解决销售问题
经销商依赖厂家广告支持,应该源于20世纪90年代广告营销的成功对市场的影响。在经销商的诸多需求,尤其是销量较差的经销商的需求中,他们抱怨最多的是:你们的广告什么时候上?你们的广告力度太小?为什么不去上央视?好像只要一投广告,山鸡就能变凤凰。
我们必须知道经销商的真正目的:经销商追逐的是利润,尤其是高利润,包括高毛利总额和高毛利率两个方面,广告只能解决销量问题,不能解决利润问题,尤其是利润率问题。高知名度会拉低产品毛利率,低知名度才有高毛利率的可能。一旦投放广告,区域经销商的毛利率必然受到影响,而且知名度越高的产品毛利率下降的空间越大。经销商在接受投放广告之前,必须要有这个心理准备,而不是等到广告投放以后,又去向厂家抱怨利润太低。
下表(表6-7)是某调研公司选择了知名品牌和非知名品牌的同类型产品,在大量投放广告和少量投放广告后,记录的零售商利润的变化情况。
表6-7 广告对零售商利润的影响
|
零售商进货价(元) |
平均市面零售价(元) |
零售商的平均利润率 |
知名品牌 |
|
|
|
大量广告宣传 |
3.00 |
3.95 |
24% |
少量广告宣传 |
2.35 |
4.20 |
44% |
差别 |
|
|
-20% |
其他品牌 |
|
|
|
大量广告宣传 |
1.70 |
2.93 |
42% |
少量广告宣传 |
1.96 |
4.00 |
51% |
差别 |
|
|
-9% |
经销商的这个误区告诉我们,及时指出需求被满足后可能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对其根本利益的影响,用直观的数据说话,才能帮助经销商更好地做出选择。
小贴士:用数据说话,不一定每个数据都是你算出来的结果。采用统计数据,甚至其他行业、其他公司对通用性课题做的专项调研数据,只要能帮助经销商更好地认识问题,就能成为我们给经销商的参考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