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中讲到不战而胜是全胜的最高境界,我们可以将这一理论运用到企业竞争中。
(一)什么是不战而胜
《孙子兵法》中所说的不战而胜并不是指不打仗就能取得胜利,在《孙子兵法》中,孙武提出这样的观点:“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意思是说每一次打仗都胜利并不是最理想的,不打仗就能够使敌人顺从才是最理想的状态。“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句话是《孙子兵法》中最难理解的内容之一,对于“屈”字到底应该如何理解,是不是让对手屈服,很多专家对此争议不断。
我个人比较认同易中天老师的说法。易中天老师经过考证,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屈”是理屈词穷的“屈”,可以理解为“少、不足”,也就是说最理想的作战方式是不用打仗就能够让对方兵力不足,从根本上让对方失去与我方对抗的条件和能力,这才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原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们所说的彻底胜利。
当我们向一个对手发起进攻,而对方完全不具备与我方对抗的条件和能力,那么一般情况下会产生两种结果:
第一种结果是对手放弃抵抗,逃跑或投降,我们实现不战而胜,获得全胜。
第二种结果是对手拼死抵抗。对手虽然打不过我们,依然顽强抵抗,由于实力相差悬殊,因此我方很轻松地赢得胜利,把损失降到最低。
所以不战而胜是我们的最高目标,我们通过努力使结果无限接近最高目标。
李靖平定萧铣之乱就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
秦统一天下之后的2000年中,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将领,李靖就是其中一位。他率领仅有800人的部队历时7个月打败了拥有40万人的萧铣的部队。李靖归顺唐王朝以后,李渊对李靖心存记恨,但不能直接杀他,就让李靖率领800人的部队平定萧铣40万大军。
李靖带着部队出发后,并没有直接去攻打离他最近的萧铣本部,因为这样做无异于以卵击石,李靖详细规划行军路线,一路攻打萧铣的分支部队,由最薄弱的环节开始逐个击破,每打一次胜仗士气就更加高涨,他采用“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方式把敌人的部队变成自己的部队,最后把萧铣围困与自己的老巢——夷陵,李靖并没有选择继续打下去,而是派人把在战场上缴获的兵器放到舟船里,让它们顺流而下,同时放出消息说萧铣大军大败,结果很多萧铣的部下和盟军听到萧铣大败的消息,又看到江上漂浮的军用物资,军心瓦解,抱头鼠窜,当李靖带着大部队攻打萧铣的大本营的时候,萧铣孤立无援,不得已出城投降,李靖就此平定萧铣之乱。
从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出李靖在发动第一场战争之前就已经做好全盘规划,没有贸然进攻,也没有不自量力,以卵击石,而是采用《孙子兵法》中的“上兵伐谋”策略,保存实力,适时出击,对总目标进行拆分,不断获得局部的全胜,以壮大实力,破坏了萧铣盟军支援的计划,让盟军误以为萧铣已败,放弃支援,由此实现不战而胜,李靖由此一举成名,成为一代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