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数学家、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这句话的原意是说杠杆原理,只要有合适的工具和支点,利用杠杆原理可以把地球轻松撬动。在某些条件下,负债对于投资者的收益也能起到类似杠杆的作用,财务学上称之为“财务杠杆”。
财务杠杆出现的原因是由于在很多情况下债务利息等筹资成本是固定的。由于债务融资的利息成本是不变的,随着息税前利润(即,未扣减利息和所得税之前的利润)增加,每一单位利润所负担的固定性利息费用就会相对减少,净利润的增长率将大于息前税前利润增长率。反之,当息税前利润减少时,单位利润所负担的固定利息费用就会增加,从而单位利润会减少,净利润的下降率大于息税前利润的下降率。
我们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张三、李四、王五同时做一个餐饮项目,整个项目投资需要200万元,张三全部用自己的钱投入,李四自己投入150万,另外借款50万,王五自己投入100万,借款100万,借款年利率为8%。假设三个人的公司经营得一样好,第一年息税前利润都是20万元,第二年息税前利润都增加20万,为40万,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三家公司对比情况如下表:
表7.1 不同借款构成下的餐饮项目收益对照表
时间 | 项目 | 张三公司 | 李四公司 | 王五公司 |
第一年 | 自有资金 | 200 | 150 | 100 |
负债(利率8%) | 0 | 50 | 100 | |
资产负债率 | 0 | 25% | 50% | |
息税前利润 | 20 | 20 | 20 | |
债务利息 | 0 | 4 | 8 | |
税前利润 | 20 | 16 | 12 | |
所得税(25%) | 5 | 4 | 3 | |
净利润 | 15 | 12 | 9 | |
第二年 | 息税前利润增加额 | 20 | 20 | 20 |
息税前利润 | 40 | 40 | 40 | |
债务利息 | 0 | 4 | 8 | |
税前利润 | 40 | 36 | 32 | |
所得税(25%) | 10 | 9 | 8 | |
净利润 | 30 | 27 | 24 | |
净利润变动率 | 100% | 125% | 167% |
(1)三家公司息税前利润都是增长1倍,张三公司没有负债,净利润也增长1倍;李四公司借款50万元,净利润增长125%;王五公司借款100万元,净利润增长167%。张三公司没有显示财务杠杆效应,李四和王五的公司均显示了财务杠杆效应,并且,资产负债率越高,财务杠杆效应越明显。
(2)对于李四和王五的公司来讲,随着息税前利润增加(从20万增加到40万),债务利息占息税前利润的比例是下降的,李四公司从20%下降到10%,王五公司从40%下降到20%。这是由于债务利息是相对固定的,息税前利润增加后,每一单位息税前利润承担的利息降低,相应地,企业无法按期偿还利息的风险也在降低。
(3)同理,如果息税前利润降低,财务杠杆的存在也会使净利润降低得更快。
我们看下财务杠杆效应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
老王和老张同时买了一套房子,房款总额为150万元。老王以按揭方式购买,首付款50万,贷款100万,年利率5%;老张则全款150万购买。两年后两人同时以200万元(扣减各项税费后)卖出,不考虑个人所得税因素,两人的息前利润都是50(200-150)万元。
老王的净利润=200-150-100×5%=45万元
老张的净利润=200-150=50万元
表面看老张的净利润比老王多出5万元,但老王的自有资金收益率为90%(45÷50×100%),而老张的自有资金收益率只有33.33%(50÷150×100%),其原因就是财务杠杆在起作用。在同样的息税前利润下,老王通过负债获取了更高的收益水平。由于借款利息费用是固定的,只要资产的收益率大于借款利率,那么投资者就可以获取负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从而提高自有资金的收益水平。在这个例子中,房价从150万元增长到200万元,资产的收益率为33.33%,而负债的利率为固定的5%,多出的收益率则被投资者老王享有,因此提高了其自有资金的收益水平。
通过财务杠杆增加投资者收益率的前提是息税前利润能够覆盖利息支出,或者说资产的收益率高于利息率,否则投资者就只有用自有资金的收益去补贴利息支出。比如,在老王和老张买房的案例中,如果房子最终以156万卖出,资产的收益率为4%((156-150)÷150×100%),低于负债的利率,老王的自有资金收益率则低于老张了。
随着负债的增加,借款利息也会相应增加。当利息的增加速度超过息税前利润增加速度时,将产生对净利润的更大冲击作用,经济单位丧失偿债能力的概率会增加。因负债经营而产生的丧失偿付能力的风险称之为财务风险。负债比例越高,财务风险越大,反之,财务风险越小。
财务杠杆的本质原因是由于利息支出的固定性特征。在企业的日常运营中,还存在其他一些固定成本支出,比如既定规模下的厂房租金、设备投入,这类固定成本的存在同样存在杠杆效应。随着收入增加,单位产品或服务分担的固定成本会降低,从而带来利润提高,利润的增长率将大于收入的增长率;相反,营业收入下降时候,利润的下降率会大于收入的下降率。这种现象称之为经营杠杆。前面我们谈到的共享经济的财务原理,实际上也是对经营杠杆的运用。财务杠杆和经营杠杆都是一种杠杆效应。杠杆效应,是指固定成本能够提高公司的期望收益,同时也增加公司风险的现象。
杠杆效应在各种经济主体中广泛存在。凡是通过借用某种资源,来创造超出该资源成本的现象都可以看作一种杠杆。荀子在《劝学》中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通过利用杠杆,可以突破自身资源限制,把仅仅依靠自有资源无法达到的事情办成。比如,老王买房,自有资金只有50万元,本来无法买到价值150万元的房子,但通过从银行借款买到了房子,出售时还获取了比只利用自有资源更高的收益率。
人们通过杠杆搬运重型物品,这是体力对工具杠杆的借力。“将重型物品搬运到目的地”这个“收益”是比较大的,而找到和使用杠杆工具的成本是相对固定的,杠杆工具创造的收益大于其成本。
企业通过雇佣员工来完成股东无法通过自身能力完成的经营活动,这是对员工人力杠杆的利用。若想人力杠杆发挥好的作用,只需要员工创造的收入大于其成本即可,这样股东就可以获取员工的“剩余价值”。有些企业之所以对业绩差的员工进行淘汰,就是因为他们创造的收入已经小于其成本,不光没有贡献“剩余价值”,还侵占了股东的部分资金收益。企业集团也是一种杠杆组织,母公司往往通过少许自有资金控制着庞大的集团组织。
《大宅门》里的白七爷是利用杠杆的高手。白七爷与白家仇人詹王爷的私生女黄春私自成亲,二人被其母恼怒地赶出家门。落魄之际,白七爷用“传家宝”到当铺借到两千两银子,收购了二十来家阿胶作坊,生意兴隆。到了还钱赎回典当品的时候,当铺伙计小心翼翼地捧来装有“传家宝”的织锦缎盒,白七爷却把手一扬,将织锦缎盒扔出了窗外。当铺掌柜大吃一惊:“哎哟七爷!那不是你们白家的传家宝吗?”白七爷却坏笑着说:“那盒里是七爷我拉的一泡屎!”就这样,白七爷以“一泡屎”做杠杆(背后是白家的信用),获得了生意起家的第一桶金。
与企业类似,各类团队、圈子也有着类似特征,每一个成员都通过借力他人获取了更多“收入”。企业或其他组织之所以非常强调“团队意识”、“团队建设”,实际上看中的不是团队本身,而是团队产生的杠杆效应。各种协会、帮派、朋友圈、人际圈、家族、群众运动、政党、国际组织、军事联盟、政治联盟也都是在通过杠杆发挥超越自有资源的作用。
一个经济主体要完成大的事业,创造大的收益,都必须善用杠杆。有人曾这样描述富人的致富过程:努力工作—挣取收入—向银行借钱—通过负债生钱—轻松致富。这只是描述了富人借用的金钱杠杆,实际上,一个人若想充分发展,需要借用的杠杆非常多,这些杠杆包括捕捉事业机遇、选择合适行业、觅得良缘佳偶、追随潜力老板、融入得力团队等等,这些杠杆就像一股股风汇聚到一起,当风的力量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实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