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商业公司从分销到控销的误区

医药商业过去的资本是渠道配送和终端网络,就市场竞争而言,邮政、顺丰入局。邮政的配送网点是全球最大的,顺丰的配送效率是全国最高的,未来谁更有优势,还是未知数。

两票制下的商业洗牌格局

我们来梳理一下关系医药流通领域的政策:营改增、2016年的94号文、2017年的国务院13号文,以及2017年开始大面积推行的两票制。营改增和94号文直接把过票商业淘汰了一大半,13号文和两票制直接把中小配送商业淘汰了一大部分。

两票制后,全国13000家商业公司中,能存活下来的有3000家左右。流通商业洗牌的最终格局是:每个省仅剩下10~15家国字头企业、全国性企业、地方大型商业,仅剩下20~30家配送终端市场(OTC、三终端、民营医院)的商业企业。

以福建举例:两票制后,200多家配送公司剩下62家,能获得配送权的也就二三十家,其中像国控、泉州鹭燕前三家大型医药公司占配送份额的70%。

医药商业风起云涌的并购,救活了一部分背靠大树好乘凉的地方商业,即使是侥幸生存下来的商业公司,如果仅仅是依赖传统的商业模式,盈利也很难。打个比方,行业内大家都知道商业公司的利润来源之一是税票返点,这次营改增及配套的金税三期上马后,税方面是完全没有空可钻了。

流通领域的配送,也叫物流,是讲规模效应的,没有规模,就没有生存的基础。

医药商业营收和净利润增长,必然离不开高毛利业务线的增长,拓展第三终端成为所有商业转型的方向之一。

商业拓展控销的SWOT

有很多商业公司拓展控销业务,就是把高毛利产品组合起来,招聘业务员组建一个团队,就想着把控销业务做起来。其实远没有那么简单,从分销到控销,看似相差一个字,其实是截然不同的商业模式和思维逻辑。

商业拓展控销业务线,要先对自身做一个SWOT分析:

优势:拥有丰富的上游资源,这点不容置疑,但这种资源在第三终端市场上价值感并不大,也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

简单地说,畅销的品种利润不高,高毛利的产品卖不动。如果商业公司具备控销线业务推广能力,品牌产品就可以发力了。

比如,奥司他韦到了流感季节就断货,商业公司能调到货,除了压点货,很难在这个品种上发力延伸到其他业务。

商业公司还有优势,包括仓储条件、规范配送、稳定的工作环境,因为不用挂靠过票,资金款项高度安全。

劣势:商业公司做控销的劣势,一是没有做控销的基因,毕竟以前是走量赚物流服务的钱的,产品市场推广不是强项;二是没有做控销的人才,控销的人才都在上游厂家,2015年之前的控销都是企业直配,或者通过挂靠再直接配送的;三是没有医学专业人才,不符合当前学术推广的趋势。

机会:商业公司做控销也有很多机会,机会之一:商控正被越来越多的上游企业重视,厂商联营依托商业的控销业务大行其道,将给商业公司发展控销板块业务提供绝佳的机会;机会之二:挂靠过票被严打,自然人和中间商纷纷寻找商业平台,只要商业公司有很好的合伙人机制,就可以收编自然人;机会之三:过去商业不重视控销,一旦重视,商业有资金有实力,一定能够在这个细分市场立足。

威胁:13000家商业、7000家药械生产企业,第三终端从业人士上百万,大家都想在这个市场分一杯羹,竞争的威胁还是巨大的。

商业公司拓展控销的误区

为了做控销而去做控销。

控销,是深度分销的升级,是以终端客户为中心的思维和逻辑,这是所有做渠道销售的弊端,被渠道绑架,丧失了产品的初心。实质上,我们是为了用户和疾病而去帮助终端客户更好地服务,控销只是手段和策略,核心还在服务终端的能力。

商业公司原来服务终端的能力,主要是依托物流和资金流,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形成的商业机会。一旦信息开放透明,如药师帮、药满多、小药药等B2B互联网平台就用了一招,把品牌药的价格压到最低,靠平台补贴来抢客户,结果让很多商业公司痛苦不堪。

产品从生产到用户,有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和数据流四个维度,每个维度上都可以形成服务,有服务就有机制,而只有稀缺的服务才有溢价的空间。商业公司赚客户哪个环节哪个维度的钱,终端是心甘情愿的,这是我们商业在拓展任何一个新业务包括控销所必须考虑的条件。

用原来的队伍去做控销。

每家商业公司沉淀下来的资源,一定包括团队资源。那支熟悉终端客户的销售团队,曾经为公司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控销是典型的推广型业务,没有市场推广就没有销量。过去依赖客情和压货,以配送为主的销售团队,往往是不适应控销模式的。

清末八旗兵几乎瘫痪,绿营兵形同虚设,镇压太平天国成长起来的湘军、徽军稍微有点战斗力。为增强国防力量,光绪帝在甲午战争后授权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兵,尽管袁世凯备受争议,但不容否认的是,他的改革为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培养了当时中国最具战斗力的北洋新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企业要想拓展新的业务,一定要革自己的命,另起炉灶。

选品的标准和逻辑混乱。

厂家做控销,自己的产品是核心,没有多少可选的余地;商业做控销,看似选择余地大,实际上,如果没有一定的标准和逻辑选品,就容易脱离市场。

举个例子,商业选品经常会把那些在临床上卖得好的产品拿来做第三终端,而且自认为临床销售可以带动三终端市场。实际上,临床销售好的产品不是选品的标准,不代表在基层一定能卖得好,因为很多临床销售是靠渠道贿赂堆出来的销量,一旦进入纯市场化的领域就原形毕露了。

商业选品还会把传统品牌企业的二线产品作为重点,自认为终端客户会认可这些大厂家的品牌。其实,第三终端尤其是医疗机构这条线上的客户,都是处方销售,这种渠道品牌有作用,但作用并不是那么明显。

也许你会疑惑,到底以什么标准来选品?笔者认为,唯一的标准是以疾病为中心,选择有确切疗效的主品,辅以其他一些走量的普药。

很多商业公司拓展控销业务线都是靠自己摸索,因为没有优秀的操盘手,还是用过去的思维和理念去做今天的市场,用过去淘汰的技战术应对未来的激烈竞争。在起步之初,不会借助“外脑”或“外力”,所以,很难避免不走弯路,最终耗时耗力,两三年没有业绩。

当然,也有商业公司拓展控销业务很成功的案例。这些案例的亮点在于,商业收编了原来耕耘第三终端市场的自然人或团队,再整合商业本身的优势资源,共同在区域市场扎下了根。

无论是生存需要还是业绩增长需要,商业公司从分销到控销的转型,不踩坑、少蹚浑水,就是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