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管理活动的历史几乎和人类活动的历史一样古老,然而仅仅在一个世纪以前,才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学。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一批伟大的企业家在创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开创了早期管理学。最初的管理著作基本上都是出自实践家之手,如麦卡勒姆212、泰罗、法约尔和巴纳德等。这些早期实践者不仅对管理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倡导和促进了现代管理教育的发展。
美国的管理教育起步于19世纪末期,在欧洲直到20世纪早期管理课程还没有列入高等学校的教学大纲。这些早期的实践家们深切感到当时管理理论和管理教育的缺乏,他们极力倡导通过学校教育来普及管理知识。泰罗和法约尔即是其中代表。
泰罗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管理思想在美国的传播和普及。虽然泰罗认为在工厂中通过亲身体验是学会科学管理的唯一办法,但他晚年却致力于管理咨询和管理教育。他不但写作了著名的《科学管理原理》和《车间管理》等著作和文章,而且忍受讥讽出席了国会听证会,与激烈反对科学管理的工会领袖就科学管理思想进行了当场辩论。从1909年起,泰罗每年冬天到哈佛大学讲课,一直到1914年由于健康原因而停止213。科学管理思想的追随者和发展者甘特也先后在史蒂文斯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任教,并且成为第一批有成就的管理顾问。1881年,一位费城富商沃顿(Joseph Wharton)慷慨捐赠10万美元给宾州大学,成立了以捐助者命名的商学院——沃顿商学院,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商学院214。
法约尔则是较早提倡将管理教育纳入高等教育体系的欧洲人。法约尔针对20世纪初期法国完全依靠工厂来训练管理人员的情况,主张在学校里开展管理教育。他认为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一样应该通过学校教育来推广和普及,既然技术人员可以先在学校接受理论教育然后在车间里得到实践锻炼,那么管理人员的培养应该遵循类似的过程。法约尔明白将管理教育引入高等学校的首要条件是尽快建立一种管理理论。法约尔深信,当管理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时,教授们是完全能够撰写出讲义的215。欧洲的工商管理教育迅速发展起来,建立起了完整的学位教育体系,逐渐在高等教育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个分水岭,它将管理学的历史分为古典和现代两个时期。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管理教育与研究的中心才逐渐转移到学术界。1961年,工商管理硕士教育(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简称MBA)正式得到权威机构认可,工商管理职业教育从此飞速发展。此后,出自大学教授的管理著作大量涌现,早期管理学领域缺乏学术人士的状况得到了改变。甚至到了矫枉过正的地步。一些大学开始设立管理学院,管理教育和研究日益向着学院化和学术化的方向发展。职业管理学者逐渐取代了实践家,理论的权威性日益受到研究者和研究机构身份的影响。这一方面促进了管理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却使得管理学与实践日渐疏离,管理学者与管理实践者之间,甚至管理学者相互之间日渐发展难以沟通的地步。
管理教育和研究的学院化倾向招致了激烈的批评。1959年,福特基金会委托并资助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戈登和斯坦福大学的豪厄尔对美国工商管理教育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这两个相互独立的研究报告严厉地批评了美国工商管理教育的质量,同时指出:工商管理学院甚至在该教给学生什么内容、怎样教等基本问题上几乎都是一片混乱。同时进行的其他研究也得出同样的结论216。
这两份著名的报告发表之后,各所大学受到极大地震动,纷纷敦促工商学院采取措施。但是,由于20世纪60年代管理教育迅速扩展,受过管理训练并且具有管理经验的人才十分缺乏,各个商学院只好用学科的专门人员弥补。结果,各个商学院的院长就去拼命搜罗各个学科领域的专家,如经济学家、数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以及人类学家等。这样一来,工商学院专门学科人才特别多而基本理论和方法领域人才反而不多。这些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加入到管理学研究领域中来,一方面极大地扩展了管理学的视野,丰富了管理学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另一方面,也造成管理学的分化,管理学者之间逐渐失去基本的共识,导致管理学进入了丛林时代。
1959年的这些报告也使哈罗德·孔茨受到了极大震动,他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961年,孔茨将研究结果写成了“论管理理论的丛林”,首次将德鲁克归入经验学派(The Empirical School)217。该文对二战后近20年来管理学的发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将当时比较重要的理论划分为六大学派,首次为战后管理学勾画出了一个概貌。在孔茨看来,此时的经验学派面临着矛盾的处境。一方面,管理不是建立在先例基础上的科学,通过分析案例和历史总结出来的规律可能不可靠。另一方面,孔茨也看到,对经验的研究及由此产生的思考确实有助于对管理原理的证实,因而与管理过程学派相比,这一学派更有可能建立管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孔茨指出,当时一些工商学院、管理学院和公共行政管理学院许多教员虽然很有才华,受过很高的专门训练,但对管理的实际情况和管理人员面对的实际问题却知之甚少。这些人在大学里闭门造车,使得高等学校及他们所教授的那套管理学失去了实际管理工作者的信任。
1980年,孔茨发表了“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管理学丛林更进一步分化为11个流派,这一次他将经验学派排到第一位,因为经验学派现在更加重视对管理学基本原理的总结了218。孔茨还发现,这片丛林更加难以穿越了。管理学和管理实践成了两个相互分离的领域,实践家无法理解学者,学者亦无法理解实践家,有些学者是在为另一些学者写作,甚至学者也只能理解少数几个同行,为实践服务不再是管理学研究的首要目的。
德鲁克是继科学管理革命之后少数几个最有影响力的管理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和方法都可以称得上是独具一格。由于德鲁克的贡献,管理理论与实践再度紧密结合起来。在战后以来西方社会发展过程中,德鲁克的思想给其他研究者以深刻的启发,为广大实战领域的经理人员提供了明确的指导,为战后以来世界管理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