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点效率—线效率—面效率

中国人民大学包政教授对企业绩效的来源进行了整体结构化的探索,提出了点线面的效率理论。包政教授认为企业效率的来源有三个层次:点效率、线效率和面效率。

点效率:指的是个人效率,是指企业中每一个员工、每一个岗位的效率。科学管理的创始人泰勒先生一生研究的重点就在于点效率的提升。在没有科学管理之前,人们做事的方式方法都是依据个人经验和直觉,并没有下功夫去研究做事的最节省、最有效率的方法。泰勒先生是第一个开始用系统的方法研究每个人作业的全过程,对作业中的每个动作、每个环节加以分解、分析、对比,并从中寻找最必要的作业环节、作业动作,并从各种各样的作业动作中选出最省力、省时的作业方式的。泰勒的研究证明,每一个行业,每一个工种,无论是老员工还是新员工,都还远远没有达到个人效率的极限,都有着极大的提升空间。所以,泰勒主张各行各业,各种岗位都要开展科学管理,通过科学管理寻找出最有效率的工作作业方式。

加尔布雷思等延续了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并在更多的劳动领域进行实践。科学管理运动是人类劳动作业方式上的一大革命,极大地提升了很多劳动者的单点效率,后来的质量管理运动、持续改善思想进一步深化了科学管理的影响,推动了劳动者从传统的劳动者到职业化的劳动者的转变。

线效率:指的是流程效率。是指作业上有着前后顺序的一组活动在不同人之间如何快速通过的效率,更直观的,线效率可以理解为是流水线的效率。企业界的亨利福特先生最先意识到线效率的存在和线效率提升的必要性。福特先生认为一件大的事情,比如说组装汽车,可以分解为很多小的作业任务。比如说安装车门、安装轮胎等,然后这些小的作业任务之间有一种相对自然的顺序;比如说要先安装车厢才能安装车门,把不同的作业任务依据顺序进行排列,最后让工作依次通过所有环节,整个事情就可以完成。福特先生依此设想第一个发明了汽车生产流水线,流水线作业方式的产生是人类工作效率的又一次大的飞跃,这次效率的飞跃主要是线效率的贡献。

自从流水线被设计出来后,人们逐渐发现,流水线上下游之间工作量的合理配比、工作速度的均衡性、工作节奏的一致性等都会对线效率产生影响。只有上下游之间高度默契才会保持较高的线效率,如果各个环节没有协同意识,流水线就无法畅通,线效率就会大打折扣。理论方面,甘特先生也发现了线效率的存在。甘特先生认为,几乎所有的复杂的工作或工程都是由一系列有着前后顺序的小的模块工作构成,这些小的模块的工作在时间上衔接的紧密程度将决定整个复杂工作或工程的效率,特别是其中关键模块的工作对整体线效率的影响最大,也是决定性的。甘特先生据此理论发明了后来被大型工程或事务管理普遍使用的甘特图。甘特图至今仍然是有效提升线效率的最简单、最实用的工具。

面效率:指的是企业的整体效率、全系统效率。包括了线与线之间的效率、纵线和横线之间的效率、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效率、事业部与事业部之间的效率、管理活动与经营活动的效率、中高层管理与基层作业的效率、人财物等各种形态的资源与资源之间的效率。面效率的思想是把整个企业作为一个系统,以企业的使命宗旨的实现为目标,以企业有限的人财物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使命宗旨的思想。企业面效率是一种更为抽象、更让人难以察觉的效率,很多企业,规模大了以后,非常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跑冒滴漏、效率低下的情况,但是由于很多低效率的存在并不是可以用肉眼看得出来,人们往往熟视无睹,企业越大效率就越难以提升就与面效率的这种隐蔽性有关。现代财务上推行的EVA(经济增加值)考核就是试图唤起管理者对无形效率损失的重视。

包政教授的点线面效率理论结构化地分析了企业效率的系统来源,对于企业提升效率有着非常强的指导意义,是一种操作性非常强的理论架构,不但适用于企业,也适用于所有的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