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官》:你曾在2013年就预测了自媒体的兴起,但在近两年才投入几乎全部精力进军自媒体领域,在此过程中,你在思考什么?顾虑什么?可以说,自媒体的兴起和传统平面媒体的没落几乎是相伴而生的,大量传统媒体人员纷纷进入自媒体,究竟是什么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
张春蔚:2013年,在(广东卫视)《财经郎眼》的年度盘点当中,我说今年的关键词是自媒体。当时大家都说我的这个关键词格局比较小,但现在你发现,自媒体(的发展)完全超出了人们的想象。2013年我曾经做过一段时间,有过三个微信公众号,但是做了一年后,我发现我看不透它最后的商业模式,最终在2014年六七月份时候,我暂停了当时的三个微信公众号。
我觉得对于传统媒体人而言,一定要想明白你为什么做自媒体.其实我在15年重新开始做的时候,第一想好的是模式,一定要有视频;第二,音频是一个辅佐,因为我们会看到,目前为止所有的媒体上市公司当中,只有音频是没有上市公司的,换句话而言,对于传媒行业而言,我会认为最后的一个风口是在音频,所以当下,我是以短视频做切入,以音频做辅佐,着力在推的是音视频的一个版权解决方案。从这个角度上而言,我大致找到了一个方向。
传统的媒体人最大的问题是能不能够跨界,能不能提升销量。其实,我们省下来的成本主要是在于:第一可以自己写,第二可以自己编,第三可以自己排版配图,第四还可以自己拍视频。实际上省的是自己的钱,并不是说做自媒体就便宜,其实是把你几十年的积累,把你的审美,把你对于新媒体的一个考虑放进去了。所以,从更大意义上而言,做过杂志的人在这一波新媒体浪潮当中会更容易出来,而对于那些完全是做日更新的,比如报纸出来的媒体人,可能会有一定的压力,因为他无法握紧拳头,集中解决一个更成系统、更成建制的概念,并且有所侧重地去推出一个重点。
大家总是习惯于做特别良好的东西,但就我个人而言,做媒体首先你必须要从中下水平的内容做起。不是说中下水平好或不好,而是说一个人的常态可以做到的良性状态,其实就是中下水平。但是,我相信有些人的中下水平是某些人的中上水平,而有些人的这个中上水平对于老司机而言也仅仅是中下水平。所以,所有的自媒体的建设一定要跳开的就是我每天要出特别棒的东西,而我认为,能不能够以平均70分的成绩去应对365天的更新,这点很重要。
大量的媒体人其实是喜欢自媒体的表达方式,因为在自媒体的表达当中,他会觉得很自由,以前发不出来的稿子现在可以发了,以前我的文字会被编辑删除。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是自媒体解放了传统媒体人,自媒体又让传统媒体人有了自己的平台,所以,一定程度上,自媒体使得更多的人可以以一种非专业的方式来进行相对专业的表达。
《执行官》:有媒体人曾认为,自媒体相比传统媒体,内容、发行(流量或粉丝)、经营三驾马车职能皆不可少,比较之下,自媒体固然在发起上可以实现瞬间直达,但依然需要在内容上不断发力,而且具有广告经营上的劣势,很可能演变成变相的公关软文。你觉得这样的自媒体会有生命力吗?
张春蔚:自媒体也是媒体,天然就有广告属性,如果一件事靠软文就能做好,说明软文是有生产力的,所以自媒体做广告我并不排斥,但是怎么把广告做得好,是很有考究的。自媒体最担心的是流量问题,我看到很多广告报价很高的自媒体其实数据并不高,有的自媒体会去买榜单、刷数据。许多广告主是希望买自媒体以证明自己的存在,还有一些是用自媒体实现平时做不到的事。
自媒体把内容、发行、广告集于一身,具备很大的能量,想要把自媒体做大关键要理解广告流量和内容之间的差距。每一条生态链都有自己存活的价值和意义,对于自媒体广告,大家没有必要说一棍打死,也没有必要说这代表了自媒体的模式和方向。有提价能力的才叫模式和方向。
《执行官》:自媒体单打独斗的时代很快过去,组织化成为生存必然,你创办的大唐雷音寺试图将几位IP名人梁宏达、郁钧剑、赵忠祥、张春蔚、苏扬……的内容实现整合,创造一个超IP平台,相比直播时代的那些小鲜肉的疯狂拉粉,你为什么选择这些老炮儿一起触网?
张春蔚:首先,我会考虑互联网的新增用户从哪里来。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互联网发展到现在,新增的稳定用户其实是中老年人,所以我做的是中老年艺术家在互联网的再青春模式,我的目标受众很多也是中老年人,而且是眼光“挑剔”的中老年人,他们有消费能力,而且不认识那些小鲜肉。互联网的接近成本很低,在直播中受众离这些超级IP很近,能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迅速唤起大家的情绪共鸣。所以当大家都在做年轻人群体的时候,我选择做一些熟悉的IP,让他们在互联网上更加亲民,也许的尝试不一定对,但起码我找到了方向。
许多人会觉得我们的IP年纪比较大,内容产出跟不上,但其实他们都特别勤奋。今天下午赵忠祥老师一口气录了两个半小时的节目,一口气讲两个半小时很多人都坚持不下来,但是赵忠祥老师,一位75岁的老人,坚持了下来。我选的这些超级IP都很勤奋努力,见过大场面,而且有很深厚的积累,所有的内容都来自于已有的积累,而不是简单的读一下现成的稿子,我只是帮助他们把已有的内容互联网化。需要我解决的,一是互联网表达,二是年轻人是否喜欢,三是能否在互联网生存,四是如何完成互联网的数字轨道记录。解决了这几个问题,我就能把帮助他们完成互联网作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不是他们在迎接互联网,而是互联网在迎接他们的内容和积累。
我认为大唐雷音寺做的是互联网的第三重搜索。第一重搜索是百度和谷歌,第二重搜索是知乎、分答这类的知识分享平台,但是互联网需要解决的是情绪,要把互联网当时当下的困惑解决。我们创建了很好地内容数据库去对接互联网的热词,今日头条会以特别快速的方式完成数据堆积,给好的内容提供更大的流量。许多人没有有意识地去了解普通人的需求,而了解普通人的需求、完善普通人的需求,才能战胜机器。如果你不能战胜机器、不能理解机器,同时又不能被机器所解读,那就是一场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