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做广告、市场专员的朋友,也成为创业团队的重要成员。老板做事的阅历中,与营销、市场阅历密切相关的是品牌广告经验的积累。
在企业中,广告和品牌管理的工作越来越重要,分工也越来越细了。比如,很多企业把线上的广告、品牌传播和线下的促销及市场拓展做了严格的细分。
如果你有心做老板,掌握广告、品牌知识与经验,是阅历积累的必经之路。
【案例】 如何做好痔疮药的广告策划——资深策划人的建议
对于大家最近做的某痔疮药的广告策划案,本人给出以下建议。
一、用特殊市场调研找出产品“买点”
我建议每人对5个以上熟人做以下访谈(问题仅供参考)。
(1)您一年内得过痔疮吗?
A.有 B.没有
(2)您是如何发现自己得痔疮的?
A.便血 B.疼痛、不适 C.其他
(3)发现得痔疮,您通常是:
A.自己买药 B.去医院
C.第一次去医院拿药,以后自己买药 D.其他
(4)您买药通常依据:
A.广告 B.店员介绍 C.其他
(5)止血后,您还会坚持用药吗?
A把买的药用完 B很难坚持,下次出血才用 C.用到完全治愈为止
为广告做的市场调研能完成“买点”的梳理就大功告成了,对于价格、包装风格、产品规格等刚性指标,我们只能通过深入的市场分析,与竞争对手进行大量的有针对性的比较提出建议,而被企业采纳的机会很少,因为变动的成本很高、风险很大。
我反复强调的是,一定不要从“卖点”出发细分市场或进行差异化定位,一定要从经过市场验证的“买点”倒推能站住脚的差异点。
二、抓住“买点”,提出广告、促销、特殊媒体创意
我在专业杂志上曾撰文:15秒的广告里出现7次以上的产品名称,这个广告就成功了。专家们反驳,“茶里王”却有心效仿,取其精华,去其恶俗,果然成功了。我还看中了一篇十个笑星同堂的创意,七个评委反对,只有我赞成,没通过。后来,百事可乐将港台地区当红小生、花旦“一网打尽”,冲击力令人侧目。
我是一个资深患者,针对自己做的一个调查结论是发现便血了才知道得了痔疮,第一次去了医院,治好了。两年后复发,自己买药,这种药止血非常快,通常第二天就好了,止血后,我就忘记用药了,直至几个月后又复发(这种行为,为药物的重复消费创造了市场)。
假设把“止血快”作为“买点”,我们要看产品是否具有支持这个“买点”的差异点,通过查询网站,发现产品的止血功效具有独特性。
对手A在说明书中未标明成分(不符合国家药监局的规定),对手B的成分为地榆炭,对手C的止血成分为白芪,都不及我们的产品的止血成分三七。
如果这个“买点”站得住脚,我们如何在15秒内,7次提到产品与功效,而创意又不像很多药品、保健品广告那样恶俗呢?
三、品牌是为产品服务的
是产品支持或丰富了品牌,并不是品牌延伸或束缚了产品。以品牌延伸品牌,或以品牌延伸产品都是危险的做法。
那么,我们能为品牌塑造做出什么贡献?我认为,展示出品牌方向,再用成熟的产品广告添砖加瓦。我们对品牌的记忆,绝大多数是建立在具体的产品的基础上的。等企业有5~8个主导产品,或者企业愿意“烧钱”时,我们再去策划纯粹的品牌广告。
为此,我建议找出毛利高的明星产品,并主攻这个创意。
【训练】来自一线的广告实战理论。
广告实战第一招:“卖点”与“买点”。
广告要解决两个问题:说什么,怎么说。说什么是策略问题,怎么说是创意表现问题。
很多广告公司也依此设置两大部门:策略部门和创意表现部门。策略能“说对话”,创意表现能“做对事”,广告就成功了。
我们首先来看怎么把话说对。
有三位设计师来公司应聘,我出了一个题目:这间办公室打算重新装修,请你们用10分钟画一个草图。不到10分钟,三位设计师都交了卷。我仔细看了看,就提了一个问题,他们都低下了头。我的问题是,你们知道这个房间用来做什么吗?这就是把话说对的问题。怎么才能把话说对?这就看我们能不能找准消费者的“买点”了。“买点”是什么?“买点”就是消费者的需求。
我国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比如买椟还珠。大家想想,我们要卖的是珠子,那位老兄买的是椟(盒子)。这就是他的需求,也就是他的“买点”。那位老兄能用高价买下那个漂亮的椟,说明他有购买力。这个地方这么有实力的成功人士都不知道珠子的价值,说明当地人还没有这方面的消费习惯,珠子只是潜在需求。但是他们喜欢精美的包装,懂得欣赏华丽的平面设计,这是现实的需求,包装业、平面设计事务所在当地肯定大有市场。
脑白金长盛不衰,就是得益于此。早期脑白金的广告,以功能诉求为主。苦口婆心地推荐自己的“卖点”,效果并不理想。后来经过调查,70%的人买来是送礼的,于是“送礼广告”铺天盖地而来。说对话,广告就成功了。我经常和巨人集团CEO刘伟开玩笑:“脑白金一不小心让你做成长线产品了。” 事实就是这样,中国保健品各领风骚两三年,你方唱罢我登场,只有脑白金鹤立鸡群。原因只有一个——说对话了。
广告实战第二招:“品牌形象”与“产品”广告。
有一次参加一个品牌战略研讨会,各位专家大谈如何建设品牌广告之“雅”,痛心疾首地抨击产品信息广告之“俗”。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如果各位是花自己的钱,您会先做产品广告还是先做品牌广告呢?”我至今仍然认为,脱离企业实际探讨这类问题,十分无聊。
那么,我们如何建立一个模型,明确“品牌”广告与“产品”广告的辩证关系呢?
我始终认为,创意不是天马行空,它一定要符合当前的广告策略;企业的广告运动也不能为所欲为,要配合年度营销总体战略;年度计划中的营销的投入产出是与企业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企业在同类产品竞争格局中所处的位置分不开的。该花多少钱、能花多少钱,要算清楚。
广告主管请注意,在与广告公司打交道的第一天,你就要把这句话讲清楚:“我的钱有限,怎么花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我的看法如下。
(1)企业的主导产品不超过三个时,要做盈利产品的广告。
不要在乎广告有多恶俗,只要把产品“买点”多次讲出来就行了。在这个阶段,品牌的作用就是提高产品的“指名购买率”而已,让大家买这个牌子的产品,不要买错了。有多少内容涉及品牌内涵、品牌形象,我们不要过于计较,只要朝着一个方向,按照品牌风格定位的要求去积累就行了。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广告的主要任务是培育产品、拓展市场、提高销量。我们要全力以赴地做盈利产品的广告,赚钱了再开发新产品,让盈利产品形成梯队。家底不厚之前,千万不要奢谈什么“品牌形象”。
(2)企业主导盈利产品超过三个时,我们可以制造品牌故事了。
这时候,我们不但有钱,而且有了抗风险能力。反观某些企业,只有一个到“一个半”产品盈利,而且这个市场还是20世纪90年代初,低渠道成本时打下的江山,有一大堆“半死不活”的问题产品,却热衷于品牌延伸,结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3)那些有资本讲品牌故事的企业,都是家底雄厚的巨无霸。
有时候我在想,史玉柱不是没有钱,也不是没有策划能力,他之所以按兵不动,没有推出“巨人”总品牌,除了手上只有脑白金和黄金搭档两张牌外,一定还有他无法预测的风险。
海尔、联想和蒙牛,虽然在产品多元化乃至产业多元化上有一些成就,但是也没有阔气到像某企业那样,请大牌明星,除了说“科技以人为本”等不痛不痒的话,其他什么也不说。
说什么?说产品。说产品什么?说产品的“买点”!这就是“讲对话”的两个基本要求。
广告实战第三招:巧出创意,巧投媒体,巧用事件。
什么是巧?我个人的理解就是事情做得又好又省钱。“三巧”做到了,广告就“做对事”了。
(1)创意好,制作成本又低,这叫巧出创意
好的创意让人过目不忘,对产品的“买点”表达得恰到好处。按照传统的审美观念, “气、韵、情、趣”一个也不能少,无论书法还是美术作品,少了一样就不是上品。
(2)媒体选得好,折扣又低,这叫巧投媒体
好的媒体实质上是指合适的媒体。适合你的消费群、适合你的诉求目标的媒体,才是好媒体。好媒体有现成的,也有开发出来的。比如,大家都以为投中央电视台广告很贵,其实不然。
如果您的产品是日用消费品,投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星光大道》这样的节目,每周一次,一次两三万元,一年下来一百多万元就搞定了。如果产品是针对成年人的,他们回家晚,这样的产品广告投《晚间新闻》这样的栏目就好一些。
现在的媒体公司有很多数据,但是检验的标准是市场销售业绩。
(3)和大的事件扯上关系,事半功倍
大的事件有很大的传播“势能”。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很多大事,比如,2008年的奥运会,“势能”这么大,还有长达三年的传播效果。如果把三年分解成几个小段,一个接一个小高潮地往前推,这么健康而正面的事件,操作起来是多么有意思和有挑战性啊。
找出“买点”,我们就说对话了,做到“三巧”我们就做对事了。
【作业】
(1)每天看十个广告,看有几个在“烧钱”?
(2)每周看《开心辞典》、《星光大道》等周播节目,如果竞争对手投了广告,赶紧告诉你的老板。
(3)留意同类产品的广告,从“巧出创意,巧投媒体,巧用事件”三个方面比较,如果别人的广告更巧,赶紧把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写下来,形成报告,交给老板。
(4)对两岸“三通”这样有“势能”的大事件,你有什么好的广告“借势”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