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的黄金时代

再往下面看,“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这几句话都是对孔夫子的赞叹,赞叹他老人家的巨大贡献;由他老人家所彰显出来的君子之道、中庸之道。

对于天道自然,我们可以认识到它的规律。“上律天时”的这个“律”是名词作动词用,意思就是“使天时律”。天本来是高深莫测、变化无常的,孔夫子的这套学问,使大自然变得有规律起来,变得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下袭水土”的这个“袭”,就是改造和利用,这句话是指对自然地理条件的改造和利用。《尚书•禹贡》里面记录大禹生平,就有大禹治水、划天下为九州的史迹。我们经常说九州方圆,这个九州就是大禹划定的。这就是“下袭水土”的感觉。这一套学问可以把我们脚底下的土地、江河湖海,都管理得井井有条。

“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这是比喻,把孔夫子的思想文化比喻为天地,说人类生存中的一切,都被他老人家的精神像大地一样承载起来,像天空一样覆盖起来。这个赞叹可以说是无以复加的。在古人眼里,这样看待孔夫子是理所当然,但现在很多人就不服气了。

其实,我们仔细想一想,现代文明的确有很多的进步,有很多新的发明创造,可是,这些发明创造能超出古人给我们划出的这个大范畴吗?不可能的。说实话,早在两千五百年前,整个世界人类的文明样态,就已经被划定了、框定了。那时在中国有孔子、老子,在印度有释迦牟尼,在西方有苏格拉底、柏拉图。无论东方也好,西方也好,至今也没有人能够超过他们给人类文明界定的范畴。这是人类文明的黄金时代。他们早就把人类文明的基础和样态奠定出来了,后人没办法超越,只能是时势造英雄,只能在他们所规定的轨迹范围里面蹦跳一下,但是,再怎么也是“虾跳不出塘”,不可能再出现那样的辉煌。

“辟如四时之错行”,四时,指一年四季。一年四季交错运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国文化从道统中生发出来的这一套理念,就是这样与时俱进的,既能够像春天一样生发万物,又能够像夏天一样枝繁叶茂,还有的时候像秋天一样肃杀萧瑟,也有可能像寒冬一样凛然严峻、藏而不露。

我们看中国历史,两三百年一个轮回,从这些轮回里,就能体会到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感觉。每一个朝代兴起的时候欣欣向荣,就像春天一样充满生机;到了盛世的时候,就像夏天一样枝繁叶茂;等逐逐渐渐到了晚期,就像秋天一样了,萧瑟得不可挽回;而到了朝代与朝代之间交替更换的时候,那就像冬天一样非常严酷、非常寒冷。但是,虽然如此,即使到了寒冬,到了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寒冬过后仍然是春天,新的轮回再次开演。这就是“辟如四时之错行”的感觉,中华文化就是在这种轮回中生生不息,一直走到了今天。

“如日月之代明”,白天的光明来自于太阳,夜晚的光明来自于月亮,太阳落山以后,月亮升起来照亮大地,这也体现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精神。所以,这一套中庸之道,的确可以使人类社会达到阴阳平衡、阴阳和谐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