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尔森的数据显示,自1920年以来,美国城市人口的增长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而年轻人也越来越喜欢住在城市、在城市中工作。在中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2014年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4.77%。所以城市化进程不仅成为各国的常态,更对零售业的经营思路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美国来看,传统零售商们喜欢把店铺放在郊区,这不仅因为美国是个“车轮上的国家”,也因为那里的人口数量更大、地租更便宜,而且由于顾客以满足“囤积”需求为主,那么店铺实际上不需要和顾客有过多的连接,只需要把价格降低就可以了。不过,现在美国零售商们的观点可谓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各国,年轻一代已经慢慢成为核心消费阶层。在美国,千禧一代(出生于1980到2000年)占美国总人口的20.5%;在中国,对应的80、90后占比约为22%。这一代伴随互联网出现的用户更在乎“连接”,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核心都是要“连”在一起。更重要的是,这一代既没有经历过物质缺乏的体验,而且还习惯了随时随地满足“即时性需求”。
因此,传统零售商为了满足这两大需求变化,纷纷以更贴近用户的小型店形态出现在这群居住于城市之中的年轻人身边。
不仅超市、大卖场们开出了小店,比如塔吉特(Target)的City Target、沃尔玛的邻里市场(Walmart Neighborhood Markets),甚至连传统百货店都开出了小店,从诺斯通的折扣店(Nordstrom Racks)到梅西百货的“后台店(Macy’s Backstage)”,包括科尔氏百货(Kohl’s)也表示将在2016年开出小型店铺。
所以,小型店已经成为传统零售大店重新连接顾客的新途径。
由此可见,从线上线下角度看,移动端和小型(折扣)店分别成为主流;从整体看,零售商们面临的是如何通过各种激励留住人才,提升物流效率的同时降低物流成本,进而在系统的整合之下打造真正的全渠道体验。
所以,在未来,模糊的不仅仅是线上线下,也许连传统的业态思维都要慢慢模糊。零售商们必须从其他业态中学到其优势,并将之整合入自己的体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