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武禹襄《十三势说略》浅释

毎一动,唯手先着力,随即松开。

惟,单单,或只的意思。著,明显之意。此句在于说明盘拳之时,往往初练者,手臂明显的用力,要即时放松,否则,就违背了内功太极拳的真谛。内功太极拳讲究内运外动,周身放松,唯手更不许用力。

犹须贯串一气,不外起、承、转、合。

犹,此处当必须讲。起承转合,指在运动中的过式。此句是上句的继续。在于说明毎一动,在放松的前提下,一定要注意整体的连接。不论是十三式本身,还是过式都要如此。

始而意动,既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

始,开始,最初之意。此句提示习练者要意念先行,而带动身体的动作。也即意先运而练的腰、丹田、神经等在跟着动,在转换过式时要一气呵气,不可出现断续的现象。一线串成,仍然强调一个“整”字。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此处的气既包括呼吸之气,也包括所练之气。鼓荡,指松沉下去的意思。内敛,收藏起来之意。此句提示在盘拳练功时气与神如何应用。不论盘拳或推手,都要放松,气沉丹田,呼吸慢匀。眼神专注,气势沉稳。

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

勿,不要的意思。缺陷、凹凸、断续,是练功时容易出现的弊病,会影响练功的质量和进度。必须注意克服。

其跟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此句揭示了内劲的运行过程。强调了腰在整个身躯中的重要作用,及由脚到手整体劲的一线贯串。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此句再次阐述了在腰统领下的整体劲,在应用过程中的作用。

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此句是上句的继续。只有做到了内外相合,上下相随,完整一气,就会进退、虚实转换自由。如果盘拳练功中,出现了别扭,或不得劲(称不舒服)处,其根源要从腰腿上去找。腰别扭松腿,腿别扭动动腰,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不论上下、前后、左右,都是如此。

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

归纳起来,凡此种种,都是意念在起作用,根本的病根在内里,就是意念没有守住腰,总是想着肢体,而导致关节松不开。不要单单从外形上找原因。

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

有,这里指兼顾的意思。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

如果意念要引领向上走之,首先意念要引领腰先向下松沉,然后才可在向上走。

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斯,指“就” 或”乃”的意思。如果要将其打起来,挫败对方的力,这就需要断对方的根。靠什么断其根呢?只有靠内气。坏,当“快”讲。内气发放的速度迅雷不及掩耳,对方无法躲避。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实。

此段话重点讲述虚实要分清楚。太极拳不论整体或细微之处,都存在虚实,不论盘拳或是推手,都要注意这个问题。可以说,讲究虚实,弄懂虚实的转换,从一定意义上讲,是练好应用太极内功的关键。

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节节,指周身上下。勿,不许,不要之意。

此句话再次强调内外相合,上下相随的重要。不许有丝毫的间隙或断开,这样都会影响内劲的发放。而影响内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