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信武力,怎么能长保太平

第二是迷信武力: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民心向背,在德不在力;改朝换代,在力不在德。大秦帝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是在力不在德的第一次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在其之前,包括夏、商、周的更替,春秋到战国诸侯国的灭国与兼并,多少还是在周王朝的话语模式下,即王孙满把楚庄王顶回去的“在德不在鼎”。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厎。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战国初期的吴起在回答魏文侯的时候,也依然说“在德不在险”:吴起事魏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龙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修德与修兵,在秦始皇之前,主导的思想是修德在先,修兵在后: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大秦帝国由武力征服到瞬间崩盘的历史,验证了老子警示的后果: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贾谊的名篇得出的结论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用老子“揣而锐之,不可长保”的话,岂不更加冷静客观:迷信武力,怎么能长保太平?比大秦帝国武力更强盛、征战范围更大的蒙元帝国乃至现代的日本、纳粹德国,不都是迷信武力的历史怪胎?

《过秦论》不啻为对老子这句话的最佳注脚: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