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领导者的权谋:刘邦封雍齿的启示

领导人在使用自己的权力时,应该首先想一想,你的举措,是能够让部下感到公平的希望,还是让部下感到不公平的威胁?

刘邦得天下后,面临着分封功臣的难题。在多年的楚汉相争中,功臣太多,如何“摆平”这些战场上厮杀出来的牛人,成为这位新天子的当务之急。汉高六年,当刘邦先把张良、萧何、曹参等大功臣分封后,众多的中小功臣如何分封就成了麻烦,“日夜争功不决”。于是,刘邦就把这件事搁置起来。但是,这种搁置有可能造成更大的危机。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刘邦在洛阳皇宫的阁道出行时,看到他的将军们三五相聚,议论纷纷,就问谋士张良,将军们在议论什么?张良一句话挑明了危机,说:“此谋反耳。”刘邦大吃一惊,说:天下已定,为何谋反?张良说:你的天下就是这些人打下来的,现今你分封的全是亲信,诛灭的全是仇人。他们盘算,整个天下也不够分封,因而封谁不封谁就成了大事。这些战场上打出来的人难免有过去得罪过你的,他们不但担心不能受封,而且担心秋后算账,所以相聚谋反。刘邦十分担忧,就向张良讨教对策。张良就问他:皇上平生所憎恨,且群臣所共知的人,谁最突出?刘邦说:莫过于雍齿这个家伙,我没起事时就同他有仇,后来多次窘辱我。早就想杀了他,但他确实功劳多而不忍下手。张良就建议刘邦先封雍齿,以稳定众人。于是,刘邦把其他人都搁置一边,先封雍齿为什邡侯。同时催促丞相和御史定功行封。众将领一看,果然放下了心:“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一场危机,被消弭得无影无踪。

按理说,刘邦就是把雍齿杀了,也有十足的理由。且不说刘邦还是平民时两人就有过节,就是当雍齿在刘邦手下为将时,也有不可赦之罪。当初刘邦带兵出征,留下雍齿守卫老家丰地。结果雍齿投降了魏王,使刘邦连老家都丢了。但是,杀雍齿容易,要保证所有将领都忠心耿耿却不容易。刘邦借用雍齿的受封,保证了刚刚诞生的王朝安宁。因此,这件事向来被史家所称道。西汉末年,刘向把君主分为九类,其中有一类叫“等君”。《史记索隐》称:“等者平也,谓定等威,均禄赏,若高祖封功臣,侯雍齿也。”即以此为例。东汉末年袁绍要清除异己,曹操也不以为然,说:“高祖赦雍齿之仇而群情以安,如何忘之?”再到后来,人们甚至把刘邦封雍齿同春秋时齐桓公用管仲相提并论,有了“雍齿先封,射钩见相”之说(管仲曾经作为齐桓公的敌对方用箭射中桓公的带钩,但齐桓公即位后仍然重用管仲)。这一做法,很值得当今的领导人借鉴。

部下对领导人的追随,领导人赢得部下的信任,公平是必不可缺的因素。何谓公平,见仁见智。但是,不管对公平的理解有多大的歧义,部下感受不到的公平就不是公平。刘邦对待雍齿,即使杀了他,也能义正辞严地讲出十条八条理由,宣布雍齿是咎由自取。不过部下从中不能感受到公平反而会感受到威胁。而当刘邦接受张良的建议分封雍齿,对刘邦自己而言,把雍齿过去的恶行劣迹一笔抹过,似乎有点不大公平,甚至对那些比雍齿强的人来说也不见得公平,但刘邦的其他部下却能从中得到公平的信息。这对于领导者来说,是一个不能不考虑的重要因素。领导人在使用自己的权力时,应该首先想一想,你的举措,是能够让部下感到公平的希望,还是让部下感到不公平的威胁?

另外,刘邦的这种做法,带有一定的权术色彩。对于权术,管理学界有褒有贬。一般来说,玩弄权术并不可取。但是,在特殊情况下,而且加上一定的限制条件,权术也有现实意义。用权肯定有术,问题是什么性质的“术”?管理有道,常道为经,变道为权。这个权不是权力,而是权变。即使是固执迂腐的老夫子,在一定条件下也不得不用权。在传统儒家的思想中,“男女授受不亲”是经,“嫂溺则授之以手”是权。如果碍于礼制而见死不救,孟子也会骂他是禽兽。所以,尽管刘邦封雍齿也是权术,但这种权术是用来彰明公平大义的,而且是用来应变的。由此出发,这个例子对于领导人在用权中如何用术也有一定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