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何为“囚徒困境”

经销商和厂家的合作是需要智慧的,可惜仍有不少的厂商不明白这一点。在笔者看来,大家都陷入了零和博弈的“囚徒困境”。所谓零和博弈就是一方赢而另一方就一定输,如果跳不出来,双方之间的矛盾冲突就始终得不到有效解决。

几乎在每次讲到厂商合作的时候,笔者都要说到“囚徒困境”的故事,因为太贴切了,太能说明厂商合作的问题了。那么,什么是“囚徒困境”呢?

这个故事说的是:有两个嫌疑犯被警察抓住了,被关在不同的牢房里接受审讯,无法见面也无法说话。警察知道两人犯了法,但缺乏足够的证据,于是想了一个办法,警察告诉嫌疑犯一个规则,需要他们做出选择,谁选择得好,就有机会出去。这个规则是这样的:

-​ 一方主动交待,另一方拒不交待:在这种情况下,主动交待的嫌疑犯将马上释放,而拒不交待的嫌疑犯则会因“抗拒从严”而将牢底坐穿。

-​ 双方都交待:这种情况下由于人证物证俱在,两个嫌疑犯都将被判刑5年。

-​ 双方都不交待: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缺乏足够的证据,两个嫌疑犯都将被判刑1年。

请问,如果你是其中一个囚徒,会选择主动交待还是拒不交待呢?

图11-1 “囚徒困境”

笔者在为厂商做培训时都会让大家做现场的情景模拟,当问到谁会主动交待的时候,刚开始会有5%左右的人举手。然后我告诉大家这个选择和“道德”无关,不用担心成为“叛徒”,再让大家重新进行选择,此时主动交待的人会上升到15%左右。当问到谁会不交待的时候,就会有一片手齐刷刷的举起来,一般在60%左右。其余没有举手的人,都是比较谨慎的,搞不清状况时保持沉默。

此时笔者会开玩笑地告诉那些选择不主动交待的人:恭喜你们,你们将把“牢底”坐穿了!然后,我会提醒大家从概率的角度来思考一下,看看到底哪一种选择才是最有利的。此时大家的脑子逐渐开始清醒了,纷纷说道“选择主动交待有50%的概率放出去”,这就对了,为什么你们刚才要选择不主动交待呢?笔者告诉大家,这个选择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并没有难度,就是根据概率进行选择,就应该选择主动交待。其中蕴含的道理就是经典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人之初性本恶,设定每个人都是利己的,都会寻求最大自身利益,而不关心其他人的利益。由于两名嫌疑犯由于隔绝监禁,并不知道对方的选择是什么,即使他们能交谈,还是未必能够相信对方不会反口。按照这个“理性人”的思考逻辑,嫌疑犯只有选择主动交待,就有50%的概率得到释放,“万一那个人脑子一根筋真的拒不交待,那么我不就拣便宜了吗”?所以,对于两个嫌疑犯来讲,只能从概率的角度来进行选择,就是一定会选择主动交待。

按照理性人的逻辑,两个嫌疑犯都一定会选择主动交待,那么就会出现上述第二种状况,即两人各判5年。但是这在三种结局中并非是最佳的,最好的结局是双方各判1年。此时“囚徒困境”的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每个人都是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来做出选择,但是结果并不是最好的呢?就像在日常的经营过程中,有的经销商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低价窜货,到头来反而是产品价格被卖穿,导致市场中谁都不愿意卖,最终窜货的人也没有赚到大钱。你为了赚钱而砸钱窜货,别人也会,只要你今天敢窜出去,明天别人也能窜进来,结果原本充足的渠道利润空间就这样活生生地被大家自己给砸没了。

在厂商合作中,这样的事例很多,大家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结果为什么却做不到利益最大化呢?这就是“囚徒困境”的现实表现!笔者一直在对经销商讲,千万不要对厂家管控价格和窜货有意见,这是为了保护大家共同的利益。哪个经销商不愿意有足够的利润空间?哪个经销商不愿意有稳定的利润?哪个经销商愿意把价格卖穿呢?在现实中,因为价格卖穿无利可图最终导致销声匿迹的品牌实在是太多了。既然如此,必须管控窜货,这件事情只有厂家来当“老大”,像警察一样制定规则,并要求所有的经销商都严格按规则执行,才能保障大家都有充足而稳定的利润空间。

这就是“囚徒困境”带给我们的启示,厂商都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一定要谋求各方共同的利益,而非只考虑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否则自己的利益也无法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