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分析

在对活动分析的基础上,我们看到企业中会有多个关键节点,这是就需要对每个关键节点(岗位、职能)进行关系分析。分析的要点如下:

-​ 明确这些岗位与上级单位的关系——对上级的贡献。

-​ 明确这些岗位的活动横向的关系——对其他岗位或部门的贡献。

其基本规则是要接近工作现场,对上级的贡献越清晰越好,其他部门对它的影响越少越好。“把一项活动放在适当位置的基本原则,是使影响它的各种关系尽可能少。同时,这项活动应该放在决定性的关系上——即决定其成功与贡献效果的关系上,并且应该相对简单、易于接近并成为该单位的中心。”

举个例子,在制造业企业中,生产计划人员应该归哪个部门?

如果按照法约尔的看法:“职能是一组密切相关的技能”,生产计划人员当然应该在计划部。不过,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必须要按照工作关系来进行分析——如果和生产计划人员关系最密切的人员是车间主任(工厂厂长)以及班组长,那么,生产计划员应该是车间(工厂)的一份子。

生产计划岗位如果放在计划部,对计划部经理负责,其贡献并不清晰,远远不如直接对车间主任(工厂厂长)负责;同时,如果放在计划部,岗位与上级、平级和下级的关系相对复杂,也远远不如放在车间,相互之间关系简单清晰。

有时候,决策分析和关系分析之间会发生逻辑冲突。解决冲突的办法是,低级职位尽可能如按照关系分析来做部门划分,尽可能接近于活动现场。中高级职位,或者与标准的制定及工作评价相关的职位,应该按照决策分析来设置,尽可能安排到能对企业有全面视角的部门。拿生产计划岗位为例,在某些情况下,需要对多个车间的生产计划进行统筹调配,生产计划岗位(或者叫生产计划管理岗位)就应该上移至生产计划部。

企业是一个有机体,它和人体一样也是由多个器官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因此,要解决企业的核心问题,在分析的时候也不能只有一个维度,必须从更多的角度深入了解经营工作的实际情况。组织结构追随企业业务和战略的发展,为满足业务的要求,必须要从业务活动、组织贡献、组织决策、组织关系四个角度进行分析,以此作为结构设计和职位设计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