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来讲,厂商关于需求计划管理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经销商饱受“压库”之苦 VS 厂家“压库”销售的无奈
作为经销商,对“压库”一词感同身受,但又不得不面对。在快速消费品领域,厂家上到管理层,下到一线业务人员,都一直将经销商的仓库当作自己的仓库,每个月都会发布不同的销售政策,表面上是激励经销商打款发货,实际上是一种强势的管理策略,甚至有时不经经销商同意,直接替经销商下单,或者是强行配货。经销商的确没办法,厂家处于强势地位,年度合同签订的目标总要完成。在这种情况下,造成的市场后遗症太多了,相信经销商深有体会。产品销售不畅,临近保质期,又不得不低价倾销或跨区域窜货,直接减少了盈利,有的不得不亏本处理,同时造成厂家价格体系混乱和市场秩序混乱。在某些品类上,更被报道出涂改生产日期,让消费者承受质量风险。
厂家这种压库的销售策略使厂家销售管理混乱,已经造成了众多经销商的吐槽,但这种策略还在继续执行,是一种深受厂家喜欢的策略。厂家也有自己的苦衷,每个月厂家开足马力生产,仓库满了,同时任务目标都追着业务向前走,没有喘息的机会,只有向经销商转移。但经销商要货没计划性,想起来就订货,给厂家的生产调度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即使是经销商主动订货,也只订自己认为的畅销品,厂家的新产品、战略性产品、高价产品等一概不要,打乱了厂家的产品组合策略。
2.经销商订货没计划性,难以保证货期
经销商在日常经营中保持合理的库存是一种有效的销售策略。一方面,可以随时满足客户的需求,除了大型设备等工业品行业外,很多行业都是现货销售,如日用品、工业标准品等经销商都备有大量库存,以满足零售终端及客户的即时需求,特别是运作大型连锁超市的经销商,如果出现产品断货,就会面对超市严格的断货管理条款,带来更多的经营风险。在这种情况下,经销商普遍对订货处于保守状态,多批次、小批量是订货的常态模式,这就造成厂家生产调度不便,带来品项规格不全、货期难以保证等现实困难。经销商之所以这样操作,也有自己的苦衷。
(1)经销商不敢备货
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对客户和市场销售了解不够,经销商不敢贸然订货,担心滞销,造成资金占压。在快速消费品行业,如食品、饮料类等产品,消费者对保质期很关注,经销商一般采取保守策略订货,特别对新引入的产品或者是原合作品牌推广的新产品,都会尝试小批量订货以测试动销情况。工业品行业更是如此,经销商普遍采取订单销售模式,有现实订单才订货。
事实上,很多厂家也为经销商考虑,要求按照固定周期提报下一个周期的要货计划,同时便于厂家组织生产经营计划,做到产供销平衡。厂家也采取了按照需求计划保证供货,以及将需求计划准确率纳入年度考核等多种措施,但经销商由于保守的订货思路及缺乏有效的方法,还是很难提高需求计划的准确率。
(2)经销商不知道怎么备货
有的经销商认为销售就要及时快速地满足客户需求,采取大量备货,这类经销商也是厂家非常认可的,一旦产品转移到经销商仓库,经销商就要想法设法卖给零售网点和客户,才能加速产品流转,取得更多的利润。这样操作的经销商都是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和市场直觉备货,这些经销商对生意数据有一定的天赋,各种数据都在自己的脑子里,也会造成一些品项的滞销库存。对于刚入行的经销商来说,缺乏基本的数据管理,对备货的具体规格、数量难以准确把握,更不知道如何备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