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应无所住”才能应对企业“去中心化”

曾伟教授:前面姚总说:一台车我不必弄明白它的原理,它能送我到目的地就行。我觉得姚总从一端走向了另一端。以前姚总是理性主义风格,强调凡事要从道理上、逻辑上弄明白,否则就不接受。我觉得这是“法执”。而现在,视一切为工具,有用就行,我认为这是“我执”。根本上都是执着心。

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是万法的工具,我们就像是管道。

 

比如食物进到我们的肠胃里最后被吸收,被转化,被排泄,这就是一个自然发生的事情。空气也是这样,被吸进身体后,也发生了转化,营养的成分被身体吸收,废气从身体排出,这是气体自身的流动。我们为什么要觉得是我们在用空气呢?为什么没看到实际是空气在用我们呢?事实上是空气用我们这个身体完成转化。食物也是如此。所以客观上来讲,人是大自然的工具,是万法的工具。

 

一旦把“我”破了,不再把“我”当成最高的存在,不再觉得万物都为我所用,我们马上就能感觉到自己潜力的释放。什么是潜力?我认为就是那个万法,万法自动地运作。平时“我”压抑了自己的生命力,现在这个“我”被破了以后,生命的能量自由奔放了,就像河水一样自由流淌:空气在借你这个管道走。如此而已。

 

大愿法师:教授说的是一个非常好的方面,对很多人来说非常实用,但很多人只有单向的管道,认为“我是主,万物是客,万法为我所用,都是我的工具”,像教授说的那样颠覆过来就对了,很多人顽固的执着就会瞬间粉碎。所谓的抽钉拔楔,本来有钉子在里面,拿不出来,再拿个钉子把它敲出来,这是一个很好的方便。

我们用语言来描述的时候,我们只能处在一种相对的状态中。管道的说法可以说互换,“我”是主、环境是客,或者环境是主、“我”是客,到环境是主、“我”是客的时候,“我”就成为法界的管道、途径,法界的智慧通过“我”这个出口流露出来,这当然是非常好的。

事实上,连这个也不要执着。尽管我们用语言描述只能这样描述,但也可以描述为我与万法没有差异,我即万法,万法即我。进一步连这个观念也不过是一个戏论,我们要做的应该是《金刚经》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我们对能认识的主观上不要执着,也就是我们一直执着的观念要破除。很多人认为自己完全没有观念,这是不可能的,在世间逢缘对境就一定会产生种种观点,但是对任何观点都不要执着,因为那只是你的观点而已,不是你。临济义玄禅师说他的禅法就是随处做主,任何时候都有一个能够随处做主的存在,由它可以生发出种种的逢缘对境的观点,这个观点我们可以称之为法,也可以称之为方便,称之为妙用,但是不要对这个产生执着。

应无所住就是能够破掉一切观念。回到管理禅上,比如说做企业管理一定会运用种种管理理论,事实上对这些观念也不可以执着。像泰勒的科学管理,在工业流水线大批量生产的时候,是有它的价值的。因为按《国富论》讲的,分工导致效率大大提高,因此就需要科学管理。大家都能把管理动作分解,更加细化,更加精益求精。现在这个时代已经由原来作坊式生产进入大工业化生产,就需要有科学管理。

但随着大工业化生产时代的到来,开始出现了个人定制,开始走向个人定制的时代,企业跟客户之间零距离,原来的科学管理已经被超越了,那也就是应无所住。任何观点在某一个环境之下都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不应对它产生执着。

像马克思·韦伯所说的管理科层化,像金字塔一样的层级,老板在最顶端,然后是中层干部、车间主管、一线员工,这样一层一层的管理和控制的组织,就是一种层级式的集中式管理。但现在“去中心化”却渐渐成为趋势。

 

从企业的市场来说,原来有很多分销网点,各个县区的网点把情况汇集到市,市到省,省再到总部,是这样一种信息反馈方式。现在可能就不需要了,营销部门跟每个分销点之间直接联系,架构就可以扁平化,层级管理其实已经很滞后了,而且在层层汇总和传递过程中信息还容易走样。

现在可以直接点对点,每一个点都是中心,每一个员工都是创业者,老板不再是唯一的指挥,其他人都是执行者。事实上每个员工都作为创业者的角色,每个人也就成为中心了。

顾客也是这样,原来一层一层分销的时候顾客只是终端,现在他也可以成为中心,定制化让他成为中心。他用了以后有任何感受和想法,马上就可以向全球发布,这个时候他也就是一个中心了,原来说的科层化管理同样也被超越了。

 

曾伟教授的著作中提到,西方管理学里所说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是从计划开始,以控制为终。在过去工业化时代是这样的,这其实是一种内部控制外部的思维模式。内部有多少资源,做出计划,然后一层一层实施控制,最后生产出产品。这实际上是一个单一中心模式,实施的是内部封闭式的运转。

现在可以变成完全的开放式管理,也不是单一中心,而是变成每一个点都是中心,形成网状结构。企业内部的每个员工是个中心,从外部来说我们的每个顾客是一个中心,这样全球每个人都互为中心,互相影响。

曾伟教授:互为因果?

大愿法师:如果从过去未来着眼,可以看作因果,如果不说过去未来这个时间的前后,我们说即时、当下的呈现,那就是互为关系。

曾伟教授:互为缘起?

大愿法师:对,互为缘起,互为关系。我们说因果的话,很多时候我们会关注过去,想要找到因是什么,想解释清楚事情,但是解释清楚的努力对事情的发展并没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们的关注点不应该放在解释上,而是事情在当下如何完美地把它的生命力呈现出来,那就是互为缘起,互为关系。

如果颠覆掉法约尔以计划为始、以控制为终的观念,就变成全然的开放管理,整个世界都是“我”的研发部,都是“我”的人力资源部,都是“我”的宣传营销机构。因为全然开放每一个点都是中心,就像《华严经》所讲的华藏世界的重重无尽,事事无碍法界。

我们可以学习很多的管理理论,在某些时候也有它的作用,但是我们一边运用,一边要了知它是不可以执着的,能够这样,应无所住就做到了。我们的思维总有一些路径依赖,当我们原来依靠的那三五条路都被打破的时候,不是没有思维路径了,而是每一条都是思维路径,整个世界任何一个时空都是思维路径了,这才是真正觉醒的时候,不是说眼睛闭起来突然有一天就觉醒了,而是一直去破掉内在对观念的执着的时候恍然觉醒过来。

“生其心”就是一直在创造,内在本具的创新引擎被启动了,被激活了,就应该归到禅的智慧融合在企业的管理、企业的研发和企业发展之中。因为任何东西都要落地,应用才是落地,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说得出来做不到,那不过是道听途说或者看书看来的。如果能把运用做得非常好,这才是真智慧。就像曾伟教授能够率领团队让这么多企业真正的起死回生、生机勃发,每个企业用半年的时间就能够看到效果,这个就是真智慧的运用,这就非常好。

 

曾伟教授:师父描述的每一个点都是中心,是一个跟因特网类似、互为缘起的法界状况。里头纵横交错,谁都是中心,谁又都不是中心,这就叫互为缘起吧。

我从师父的话中得到一个启发,内观禅修的两个法则应该成为未来管理禅的两个法则:

第一是保持觉知。因为现状是纵横交错的信息流动,想信息垄断、处在信息中心都不可能了。

就好像我们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想掌控高速公路的车流状况显然是无能为力的,我们不可能让前面的车慢一点,后面的车快一点,我们是没有办法去调度它们的,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觉知。左右前后都有车,保持觉知是核心要领,控制已经不存在了,谁都不会受你控制。高速公路是一个网状关系,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觉知,所以内观禅的这个法则也将成为管理禅的法则,甚至是未来管理的核心法则。

第二是保持平等心。没有中心自然就彼此平等了,有中心就不可能平等,有层级就有高和低,就会产生分别心。

 

顾客和研发部哪个重要?像宝洁,研发的灵感来自市场,创意工程师是技术人员,但是放在市场部。灵感不是从技术人员的脑袋中来,而是从跟终端顾客的交往当中来。创意工程师实际上已经颠覆了传统技术人员的概念,变成了市场信息的捕捉员,而顾客成了企业产品创新的核心源泉。这个已经是事实,任何一个大型企业一定是这样的。

顾客散落在世界各地,没有谁高谁低,这样就没有谁是技术权威,没有谁是创意权威。这个时候必须要有平等心。

 

大愿法师:教授画龙点睛地讲出了管理禅的内核,保持觉知和保持平等心,也就是内观禅的两个根本法。它们在管理之中的妙用是无限大的,一直保持觉知就能够由原来的单一中心,像老板是整个企业的驱动力,转变成多中心,即每一个员工都成为整个企业的驱动力。原来只有一个力量源,现在如果企业有一千个人那就变成一千个力量源。保持觉知落地就是激发每个人的创造力,创造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