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有余,攻则不足。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目明,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善战者,胜于易胜也。故善战者之胜,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正。
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称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谿者,形也。
【形篇结构】
“形篇”位于《孙子兵法》第四篇,与竹简本位置相同,区别在于简本“势篇”在“形篇”之前,以“势”为主导思想。
形,《说文解字》曰:“形,象形也。”
《礼记·乐记》:“乐必发于声,形于动静。”孔颖达疏曰:“形于动静者,形,见也。内心欢乐发见于外貌。”
故“形”有外在表现之义,是有形可见的东西,也是静态之形。
曹操注曰:“军之形也。”这是军队表现出来的形态,这个形态可以显而易见的“强弱”、“众寡”的直观表现。
军队所表现出来的“形”,也就是兵力的投入与分配,在什么地方投入多少兵力、配置什么样的火力;哪里集中兵力、集中火力,哪里兵力薄弱一些,火力分散一些等。
说“形”是静态之形,是因为它更强调自己,规划自己的各个要素,分配自己的兵力。
从“形篇”原文不难发现,通篇讲“攻守之形”,这是“形”的本质。
攻守之形,一定是基于自己的资源能力,自己的实力而构建,换言之,就是构建基于现有资源的构建独特优势。
整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介绍“攻守之形”的基本构建原则和应用之法,一部分介绍部署“攻守之形”的方法。
第一部分部分完整描绘了“攻守之形”。
“孙子曰……而不可为”讲“形”之核心原则,以守为核心构建资源配置、兵力分配的军事部署,等待、捕捉、创造战机战胜敌人。
“不可胜者,守也……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讲基于现实来选择攻守之道,守则让敌人无机可乘,攻则动如雷震,势不可挡。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胜已败者也”讲要胜于易胜,打好打之敌,这样才能确保胜的万无一失,因此,洞察力很重要,能够看到战机,捕捉到机会,从细微的迹象上,发现敌人内部的问题,“行军篇”有关于“相敌”的三十二法,教将领从细节判断敌人的真实情况。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败兵先战而后求胜”讲立于不败之地的同时,还要不要失去战胜已败之敌、易胜之敌的战机。
第二部分讲配置“攻守之形”的参考和方法。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正”讲要按照战道和要素优化组合配置方法去排兵布阵、配置资源。
“法……称生胜”讲资源配置、兵力分配的具体方法,从现实环境、战地环境出发,按照一系列方法来优化组合资源,构建独特的优势。
“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讲在核心优势上要以压倒式的投入来占领、发挥这个优势。
“称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谿者,形也”是对“形”的定义,强调从静态的“形”转化为动态势能的关键。
【形篇章句类引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