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道是万物之本源和尺度
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出自《主道》)
道是世界的源头所在,也是世间是非的准则所在。这句开宗明义,指出道是万法之宗,言下之意是为君、立法、治世都要宗道、循道。
2. 道寓于物而成理
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译:道,是万物所以如此的原因,是万理所符合的更高存在。理者,成物之文也;译:理,是构成万物的条理。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译:道,是能使万物条理化的东西。物有理,不可以相薄;物有理不可以相薄,故理之为物之制。译:事物各有自己的理,互不侵扰,所以可以认为物为理所制。(出自《解老》)
老子言“道”未言“理”,韩非子创新性在“道”之下、“物”之上,提出一个“理”字,把非常抽象、非常缥缈的“道”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实化。如果说“道”是不可触及的、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理”就变得可以触及、可以言传。这样就形成了三个有层次关系的概念,即“道、理、物”,“物”就可以用“理”进行解释了。“物”就是具体的事物,物是外化的、可见的。“理”就是事物的属性,是事物的实质所在,即所谓“物无妄然,必由其理”。
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译:万物各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理,而道完全汇合了万物的理。故不得不化;译:所以道不能不随着具体事物而变化。不得不化,故无常操。注:即无固定套路。无常操,是以死生气禀焉,万智斟酌焉,万事废兴焉。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维斗得之以成其威,日月得之以恒其光,五常得之以常其位,列星得之以端其行,四时得之以御其变气,轩辕得之以擅四方,赤松得之与天地统,圣人得之以成文章。道,与尧、舜俱智,与接舆俱狂,与桀、纣俱灭,与汤、武俱昌。(出自《解老》)
因为事物是各自不同、不断变化的,所以 “道”的运用也是不断变化的,也即“道”随“物”而化。事物背后总是有“道”的存在,事物的独特表象不过是“道”在这个独特事物上的不同运用而已,万物不离道。比如天之高、地之广、日月之恒光、四季之定序,情状固然不同,但都是“道”在不同事物上的具体运用。尧舜把天下治理的很好,这是因为他们知“道”、顺“道”而行的结果;桀纣失去天下,是因为他们不知“道”、逆“道”而行。顺道而兴,逆道而亡,其实也都是因为“道”在发挥作用。所以君主必须要法道、循道。
3. 道支配一切
而功成天地,和化雷霆,宇内之物,恃之以成。注:言虽其形不可见,然其用昭然。凡道之情,不制不形,柔弱随时,与理相应。注:老子以水譬道即取此义,水无形无执,以随时应理。万物得之以死,得之以生;万事得之以败,得之以成。道譬诸若水,溺者多饮之即死,渴者适饮之即生;譬之若剑戟,愚人以行忿则祸生,圣人以诛暴则福成。故得之以死,得之以生,得之以败,得之以成。注:以上言道之效用,其理必,其果不必,决于用道者的选择而已,循道则成,逆道则败。(出自《解老》)
这段为韩非子描述道的功用,是道开天地、化雷霆、育万物,道无常形,随时变化同万物的理相适应。万物之死生成败都被道所支配,比如道藏于水,溺水者喝多了会死,口渴者饮用适量可以生存;道藏于剑,愚人用它泄愤就会生祸,圣人用它除暴就能造福。所以说,事成是因为道在发挥作用,事败也是因为道在发挥作用,成功和失败的支配者都是同一个道,循之则成,违之则败。
4. 道不可见
今道虽不可得闻见,圣人执其见功以处见其形,故曰:"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出自《解老》)
道虽然不能听到看到,圣人可以根据它表现处的功效来推知它的形象。所以说,道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具体事物的物象。
5. 理可致道
凡理者,方圆、短长、粗靡、坚脆之分也,故理定而后可得道。译:理确定了,事物才能得到说明。(出自《解老》)
“理”定义了“物”,所以不了解一物的理,就不能说了解了这一物,所谓“知物”,实是“知理”;一物有一物之理,所以万物殊理。“道”则是理背后的支配者,是万物万理的根据与本源;“道”是普施万物的,不拘于一事一物。我们可以认为“道”的具体运用就是“理”,“理”的展现就是“物”。从认知角度,是按照物、理、道这三个层次由表入里、由浅到深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层次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知象、知理、知道。即由象而理,由理而道,这样就可以归纳出道,这相当于归纳逻辑。然后再由道而理,由理而象,反过来用道去指导事。这样韩非子就为自己学说中的方法论找到了一个底层逻辑层面的依据。
6. 无为而无不为
所以贵无为无思为虚者,谓其意无所制也。夫无术者,故以无为无思为虚也。夫故以无为无思为虚者,其意常不忘虚,是制于为虚也。虚者,谓其意无所制也。今制于为虚,是不虚也。虚者之无为也,不以无为为有常。不以无为为有常,则虚;虚,则德盛;德盛之为上德。故曰:"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也。"(出自《解老》)
做到无为无思而达到虚静的人,是其心意没有任何牵挂,而自然达到的一个境界。如果着意想无为无思造成虚静,就会为虚静所牵制,反而达不到。虚静本身的意思就是说心意无所牵制,为虚静而虚静,就是有所牵制了,就做不到虚静。虚静的人的无为,并不着意为无为而无为,而是自然而然虚静下来,这样德就旺盛了,德旺盛了就叫上德。所以《老子》说:“上德无为,而无不为。”
这一段是韩非子解读《老子》第38章的一段话,阐述了无为和虚静两个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