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再说“元凶”刘劭(约426—453,字休远,刘宋第四位皇帝,宋文帝刘义隆长子,宋孝武帝刘骏、宋明帝刘彧长兄)。沈约在《宋书》第九十九卷以《二凶传》为题目,为刘劭、始兴王刘濬(429—453,字休明,小字虎头,宋文帝刘义隆次子)立传。刘劭、刘濬之所以被称为“二凶”,是因为他们合谋发动政变,杀害了父亲宋文帝刘义隆。儿子杀老子,自然是大逆不道的行为,称之为“二凶”自然不算过分。赵翼以此将刘劭列入“荒主”名单,于情于理都讲得通。但是,就我看来,正史对刘劭的评价,依然有欠公允。
首先,我们就要问,刘劭为什么要铤而走险,弑杀父皇?因为按照正常的逻辑关系,没有谁是天生的弑父凶手,也没有哪一个太子天生就喜欢通过这种方式继承皇位。所以,刘劭弑逆的背后,必定有其不得已的隐情。在我看来,刘劭弑逆,在很大程度上,乃是被逼无奈的不得已之举。
众所周知,刘宋时代宫廷内部的权力争夺一直十分酷烈,宋文帝元嘉时期虽有“治世”之称,但元嘉晚期围绕储君问题所展开的内争尤其激烈,刘劭的太子地位始终不太稳定。刘劭储君地位不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宋文帝的猜忌心太重,而且越到晚年,这种心态越发变本加厉,从而给刘劭造成很大的危机感。
宋文帝有一次和王僧绰(423—453,字僧绰,琅邪临沂即今山东临沂人,王导玄孙,左光禄大夫王昙首之子)谈话,明确表达了准备改立太子的想法,并且让王僧绰搜集前朝有关废立太子的资料以资借鉴。非常不幸的是,刘劭在一次东宫例行的宴会上,所宴请的主要人员皆为东宫卫士,又恰巧被王僧绰看到,于是王僧绰就秘密汇报给宋文帝。于是,本就疑心重重的宋文帝下定决心,准备改立太子。
然而,在新太子的人选问题上,宋文帝和几个重臣却意见不一。宋文帝本人想立第七子建平王刘宏(444—458,字休度,宋文帝刘义隆第七子,封建平郡王);吏部尚书江湛(408—453,字徽渊,济阳考城即今河南兰考人)主张立南平王刘铄(431—453,字休玄,小字乌羊,宋文帝刘义隆第四子),因为刘铄的妃子是他的妹妹;尚书仆射徐湛之(410—453,字孝源,东海郯县即今山东郯城人)则主张立随王刘诞(433—459,字休文,宋文帝刘义隆第六子),因为他的女儿是刘诞的王妃。由此可见,在讨论新太子人选的时候,这些参与的重臣都怀有私心,并非从国家大计出发。在这种情况下,王僧绰建议宋文帝自作主张,当机立断。
毋庸讳言,废立太子乃是国家重大政治事件,一旦搞不好,必定直接影响整个政局的稳定。如果宋文帝在决定改立太子之后,能够迅速付诸实施,可能也就不会出现后来的局面。但是,宋文帝做事过于优柔寡断,终于给刘劭提供了抢先下手的机会。元嘉三十年(453)二月二十一日深夜,刘劭在得知太子废立的确切消息以后,亲率东宫卫队,假托奉皇帝诏令冲入皇宫。当时,宋文帝正在和徐湛之商谈废立事宜,没有想到东宫卫兵杀了进来,君臣二人顿时成为刀下之鬼。随后,刘劭又派人诛杀了江湛。
刘劭为了做皇帝,而杀了父亲,确实罪恶很大。但是,在当时情况下,如果换成是你,你会怎么办?是起而自救,还是听天由命?需知,在中国封建政治斗争中,不为刀俎,便为鱼肉,权力斗争就是如此残酷。综合分析这段历史前后经过,我认为刘劭在弑父一事上,实属不得已而为之。这一点,刘劭自己也是这么说的,如《宋书·二凶传》记载刘劭兵败被擒,臧质(400—454,字含文,东莞即今山东莒县人,刘宋名将,宁朔将军臧熹之子,宋高祖刘裕武敬皇后之侄)指斥他大逆不道,刘劭理直气壮的回答:“先朝当见枉废,不能作狱中囚。”
刘劭到底是怎样一个太子呢?从客观史实来看,刘劭决非如正史所说的那样荒唐无知,其实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颇有政治手腕的皇子。例如,元嘉二十七年(450)宋文帝大举北伐,此次军事行动已被公认为宋文帝统治时期的一次重大决策失误,故后人有“元嘉草草”之讥。据记载,在宋文帝决定北伐之前,刘劭曾经和萧思话(406—455,南兰陵即今江苏常州武进区人,外戚,宋武帝刘裕继母孝懿皇后萧文寿之侄)二人上书“固谏”,坚决反对北伐。后来,北伐失利,北魏大军兵临长江,“京邑震骇”,在这种危急的形势下,刘劭又以太子的身份出镇石头城,“总统水军,善于抚御”,很快就安定了京师的人心。另外,从“弑逆”政变的过程来看,也可以看出刘劭政治手腕的高明,无论从政变的筹划、准备及指挥哪个方面看,都相当缜密,绝非一时侥幸成功。
除此而外,从刘劭即位后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措置来看,也决不能说他“荒唐”“昏庸”。《宋书·二凶传》记载,刘劭登基之后,“博访公卿,询求治道,薄赋轻徭,损诸游费。田苑山泽,有可弛者,假于贫民。三月,遣大使分行四方……”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刘劭在即帝位以后,立即向公卿大臣咨询治国之道,下令减轻百姓的徭役负担,减少不必要的财政开支,并将原本由国家管制的田园山泽,开放给无地的贫民。这些举措怎么能说是“昏庸”呢?最后,从个人气质来看,刘劭行事虽然不免“悖逆”,但并不失其英雄气概。据历史记载,刘劭兵败,被押至孝武帝刘骏面前,众人纷纷加以“诮让”时,他厉声说:“汝辈复何烦尔!”意思就是说,你们要杀就杀,哪来那么多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