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民营化表明经济政策向自由主义的回归,以及经济权力重归市场的趋势,那么非营利组织的兴起则体现了现代社会制度发展的新趋势。
知识社会是社会有机体的一个高级发展阶段,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社会功能进一步分化,以及承担社会功能的组织形态进一步分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结社革命在全球范围兴起。这场革命的标志就是非营利部门的兴起。人们从不同角度赋予了这些新兴组织以不同的称呼,从将其与政府(第一部门)和企业部门(第二部门)相区别的角度,称之为“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或“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从民主政治这个角度,又称之为“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
20世纪90年代末,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对36个国家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在这些国家中非营利组织都是非常重要的部门。总的来看,这个部门雇用了1790万全职员工和相当于1130万全职员工的志愿者,总支出约1.2万亿美元,其创造的成果和做出的贡献无法衡量136。
今天,各国都对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日益关注。许多国家政府开始削减过去承担的社会基本服务职能,并将其让渡给民间非营利组织。许多国际性的社会组织,例如世界银行和美国国际开发署已经越来越多的依靠非营利组织来开展项目。20世纪80年代末,一些国家在从“铁幕”之后走出来之后,非营利组织也得到很大发展。新兴工业化国家也开始注重公民社会建设,对非营利组织采取支持政策。
德鲁克看到,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的非营利组织不论从规模还是从贡献来看都正在崛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三部门。美国第三部门由一百多万个非营利机构组成,包括大多数医院,大部分大学,各种慈善机构,数万家基金会,如数百个交响乐团和无数博物馆。这些机构收入来源中大约两成以上依靠慈善捐赠和志愿服务,近四成依靠收取各种费用,另外近四成来自政府资助137。
非营利组织的全职员工和“志愿者”一起已经占到美国就业人口的9%以上。估计每两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人作为志愿者在第三部门工作,如果付酬的话,将达到1500亿美元,相当于提供了同等数额的税收所能支付的公共服务,这从根本上说明了为什么美国的税率低于欧洲138。美国在公共和社会目标方面的开销事实上比其他国家稍高,但是大部分不是经过税收渠道,而是以各种会费、保险费、慈善捐款和无偿劳动等形式流向第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