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缺乏合格的城市商业地产分析师

在新趋势中,“大数据”的介入,使城市与对商业地产策划领域里合格的分析专家少之又少,更不要说做到系统地分析了。

如今,以搜索、定位、地图、APP、管理系统等多种渠道建立的海量的、全样本的、动态的大数据对常规的市场调研类咨询公司造成巨大的冲击,对那些会收集数据、不善于分析的专家是致命的冲击。

“大数据”属于理性的思维范畴,无论获取的数据多么新、多么翔实,不同专家的分析结果截然不同。

其实,数据以外还有更重要的东西,是“机器”不能取代的。虽然调研的重点开始转变,数据的获取已经不是重要问题,但是调研者对社会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感悟在于提炼,在于对取得的资料的分析;观察本身就是分析,而资料是谁拿来的区别不大,难点在于谁来分析、归纳、总结。

凡用过(邀请过)策划咨询机构的人都有一个共同感受,即咨询策划机构给的不过是一份市场调研报告,与战略定位策划没有关系,所以,绝大多数的咨询策划机构只能收到50%的咨询费,因为这个比例是一般咨询(策划)公司收的首付款。

我的工作室在2008年做了一个项目,工作室项目团队中的一个专家是签约专家,是一方面的著名专家,也是第一次参与工作室的具体事情。在这个项目的咨询费收到75%时,他感到很惊讶,并且在一段时间内经常提及并感叹!我问他为什么感叹?他说:“和别人合作10多年了,之前参与的项目从来没有收到超过50%的咨询费,绝大多数项目只收到25%的咨询费,收到50%的咨询费的项目屈指可数,所以感叹我能够收到75%的咨询费(本项目最后的咨询费收到100%)。”

我接着问为什么?

他说:“委托方认为没有分析,都是数据。在10多年参与的项目策划中,几乎没有像你这样参与调研、直接参与分析,甚至做主要的分析工作。”

从他的描述中,我也理解了为什么他的名声没有转化成财富。

在这次项目开始的时候,我让他做首席分析师,因为他当年55岁了,知识、阅历都很丰富,按理说不会有问题,但是他就在网上找数据,打印了约半米厚的资料给委托方,得到委托方的一句话:“你们做的这些工作我们也能做,如果这样找你们干什么?”

之后,我就没有让他再独自做什么,实际上他也由首席分析师变成我的助手之一,当然这也是我邀请他参与工作室的唯一一个项目,因为他犯了“老毛病”——只是找数据,而不是分析。而且这些数据中没有一张图片,也没有指出这些数据、资料说明了什么,基本上是直接打印后送委托方。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挽回项目出现的“败局”,这个项目后来证明是成功的,并且成为项目所在地省份的重点项目。

后来,我总结了这位专家的所作所为,一是过于西化(理性思维)——拿一大堆资料的做法是国外咨询机构的做法,但区别在于国外咨询机构的资料不是网上找的,多是从自己的数据库找的,或者针对性研究所得;二是其知识面不广,不具备换一个类型项目的分析能力;三是其年龄段所受的影响(自学成才),看问题不够灵活;四是虚名蒙蔽了思维,在房地产研究上的虚名并不能代表适合工作室这类项目研究。

这件事情发生后,工作室在签约专家的鉴别上形成了一套体系,这个体系的核心就是能否按照“262实证分析法”对项目进行基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