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晋的时候,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僧肇大师,写了几篇非常著名的论典,一个是《肇论》,还有一个是《物不迁论》。僧肇大师是鸠摩罗什的得意弟子,对于鸠摩罗什大师,读过《金刚经》的朋友可能就比较熟悉,其实,历代《金刚经》的译本有很多,但是大家现在所念的《金刚经》,都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版本。因为他翻译得最精炼,最符合中国人的精神状态。僧肇继承了鸠摩罗什大师的大乘空宗思想,所以,他对于中国后期的佛教主流起到了一个理论上的承接作用。那么,在这个《物不迁论》里,僧肇大师得出了怎样一个结论呢?下面有几句很著名的句子:
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
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经天而不周。
这几个句子非常优美,有诗一般的逸趣,学佛的人都喜欢引用它。什么意思呢?全都是自然景象上的描写。“旋岚偃岳而常静”,旋岚是什么?我们看山上,早晨或下点雨以后,就会起雾气,看上去非常的美,它会不停地变化,一会好像是散了,一会又弥漫了,产生不同的形状。这就是旋岚。偃岳,就是这个岚气将山体都掩藏起来了。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却是一种“常静”的状态。“江河竞注而不流”,你看从亿万年以前,江河流动就从来没停止过,一直流到现在,还要流到将来,但这里又说“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学过《庄子》的朋友就知道“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气比较好的时候,就可以看见很多尘埃不断地飘起来,形成各种各样的形状。万物在季节变化的时候,随着阴阳二气的交合以后,产生的气息吹鼓出来这样一种状态,但是,这里也说是“不动”哦。还有“日月经天而不周”,太阳升起落下,月亮升起落下,但是“不周”。这一切到底是什么意思?
如果按照我们一般人的思维方式,那是无法体会的。但是,如果通过我们的精神,通过我们的心性上面来体会,就会发现,这里实际上都是在说我们心性的本来状态,而且每一句都是如此,直指我们的心性,直指我们的思维本身。
“旋岚偃岳而常静”,实际上旋岚是山岳中的水气所生长出来的东西,虽然它遮盖了山岳,但山岳本身是没有动的,产生出旋岚的这个东西是没有动的。“江河竞注而不流”,水是不断地在流,但是江河本身是不流的,它是一直没有动的。“野马飘鼓而不动”,从大地上升起来的这些尘埃在不断的变化,但大地本身是没有动的。“日月经天而不周”,日升月落,但天空本身是没有动的。
我们能看到这一切现象,也是因为我们的心性,有着镜子一样的观照能力,所以这一切才会映现在我们心里面,显现在我们的心性上面。我们一定要细细体会这种状态啊!就像道路交通一样,道路上的车辆不断在运动,这就好比我们一个一个的念头,而道路就是我们思维本身。
实际上,佛教关于空、有的概念,也可以用这个比喻来说明。所谓的有,就是我们思维所产生出来的东西,比如说我们平常外界所看到的这些事物,如果离开了我们的思维,那我们什么都不知道,就像睡着了一样,外界的一切都跟你没有关系。正是因为有了我们的思维,有了我们的精神,才有了万事万物在其中的显现。空,就是我们思维的本身,你是看不见也摸不着,如果离开了思维的内容,我们也根本找不到思维本身。所以,如果用道路来作为我们思维的比喻,那么还要翻过一个坎,就是我们思维本身,除了像车辆一样来去的念头之外,连这条道路也没有,也找不到!我们只看得到这些车子,只有车子在里面动,如果离开了这些车子,就没有了道路,正因为有了这些车子在动,我们才知道,哦,它运动在道路上。
所谓空有不二的道理,就是这个,并不是截然的,哦,把车子拿走以后,还有这么一条道路存在。车子拿走了,就没有道路了。有些人修行,成天坐在那里找这个“空”,哪里找得到?“有”都没有了,哪里又有一个“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