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众发酵,大众引爆

互联网传播瞬间击穿的案例很多,是否有可复制的模式?否,传奇就是绝唱。

不同于社会新闻的瞬间击穿,可能无任何征兆。商业传播的瞬间击穿,其实是有规律的。

这个规律就是:小众发酵,大众引爆。

在小众圈里吸引高势能人群的关注,在小众圈子里积累能量。这个过程,大众可能没有感知。但是,对于商业传播,这个过程必不可少。

吴声在《超级IP》中说道,亚文化群是超级IP的生存土壤。超级IP的成长路径就是从小众文化走向大众流行。

对于超级IP,大众审美和主流趣味是毒药。不粉丝,不传播;不偏执,不传播。

有些小众永远是小众,有些小众引爆成为大众流行。跨越小众,成为大众,是引爆的必要条件。

所以,在互联网传播中,取悦大众没有价值,让大众追逐才有意义。

从小众到大众,需要跨界。从个别小众到多个小众,当跨界到一定规模,就会跨越所有小众,成为大众流行。

跨越所有小众的那个时刻,就是瞬间击穿。

消时乐的创始人李学锋说:“没有什么‘突然跃出水面’,都是在‘水下憋气很久’。大众看到了瞬时击穿,没有看到小众的原始积累。”

瞬间击穿的强度和密度

传播的强度和密度,这是传播有效的必要条件。不论传统传播还是互联网传播均是如此。

有一个老板曾经总结区域广告的秘诀:虎头蛇尾。广告初期一定要高强度、高密度传播,引起关注、记忆;一旦形成记忆,广告强度和密度就可以降低,通过持续的广告提醒,加深记忆。

互联网传播同样如此,只有形成传播信息的交叉覆盖,形成足够的强度和密度,才能瞬间击穿。

同样是传播的强度和密度,传统传播和互联网传播的差别,一个是可控的,一个是不可控的。传统广告的传播节奏是可控的,互联网传播一旦发起,节奏就不可控。比如,一条传播信息一旦发出,要么迅速“繁殖”,被不断转发,要么传播链断裂,无声无息。

互联网传播的内容一旦生产出来,传播调性就决定了。传播调性决定了信息发出后的转发率只要发出,就不可控。那么,能够控制的只能是传播平台和传播发起人的密度。

目前的互联网传播发起可以简单总结为两种模式:

一种是全国性的大平台发起,需要依靠大V、超级IP,以及一些传播平台的整合。依据我的观察,早期依靠大V、超级IP还是很有效的,瞬间击穿的概率很高,现在仅仅依靠几个大V、超级IP可能很难,即使数千万的点击量也难以做到瞬间击穿;

另一种模式就是区域高密度瞬间击穿,不依靠大V、超级IP,仅仅依靠KOL,甚至普通传播者,只要达到了交叉覆盖,就容易瞬间击穿,完成区域的传播认知。消时乐和优布劳就属于此类。

相比较,全国性引爆需要的是压力,区域性引爆需要的是压强。一旦成功,全国范围依靠大V、超级IP瞬间击穿的模式有传奇效果,容易引发二次传播;依靠区域交叉覆盖引爆的模式可以复制,但无二次传播需要的传奇故事。

引爆之后的持续传播

传统传播演绎了从量变到质量的过程,只要持续强化,就会形成强化记忆。

互联网传播,早期的小众积累是“隐性量变”过程,瞬间击穿是质变过程。因为早期的小众积累是隐性的,所以大众看到的是传播传奇。

互联网时代,大众兴趣的转移很快,每天都有瞬间击穿的信息发生,热度衰减很快。所以,一旦瞬间击穿,还必须持续强化。这个过程,更像是瞬间质变后的量变强化。

因此,即使是瞬间击穿后,仍然需要持续的内容传播,不断提醒,形成重复记忆。

一般来说,传播引爆后,传播调性已经基本确立。如何按调性快速生产传播内容是关键。

一个有持续内容生产能力的传播部,对于互联网传播太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