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戴明小传

威廉·爱德华兹·戴明博士(William Edwards Deming,1900-1993)是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因对世界质量管理发展做出卓越贡献而享誉全球。

戴明于1900年10月14日生于美国依阿华州苏城(Sioux City, IA),戴明父亲经营农场但收入不多,少年时代的戴明家境较为贫穷,因此他在少年时代可以说是一直在打工,有时候在外面点亮街灯、除雪,赚取每天1.2美元的工资或在饭店内打杂、做清洁、洗床单,每小时工资0.25美元,以补家计。戴明一家后来几次搬家,最终定居于怀俄明州的鲍威尔镇(Powell, Wyoming)。戴明颇负正义感,曾经报名墨西哥边境一个小战争的志愿兵,且已搭车赶赴战场,但是后来被发现只有14岁,因不符合规定被遣返。

戴明就读于怀俄明大学(University of Wyoming),1921年获工程学士学位。他继续在科罗拉多大学(University of Colorado)深造,并在1925年获数学及物理学硕士学位。1928年获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物理学博士学位。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戴明曾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Western Electric Corp.)114所属,设在芝加哥附近的霍桑(Hawthorne)115工厂工作。当时的西方电器公司高层管理者高度关注德国企业正在全力推行的“合理化运动”(Rationization)116,重视运用新的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1923年开始了工作环境对工人劳动效率影响的霍桑试验(Hawthorne Experiment),并全力推行泰罗的科学管理。

在霍桑工厂工作期间,戴明对泰罗的科学管理方法充满兴趣,认为泰罗制有助于提升产品质量、改进和优化产品生产的流程,因而戴明对如何运用统计方法提升产品质量抱有极大的兴趣与热情。当他得知当时在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Bell Laboratory)工作的统计学家沃尔特·阿曼德·休哈特博士(Dr. Walter A.Shewhart)117发明了“休哈特控制图”(Shewhart Control Chart)后,戴明非常振奋、很感兴趣。戴明认为,“休哈特控制图”应当成为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特别适合大规模机器生产体系,是企业进行产品质量管理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戴明发现,“休哈特控制图”是一种有控制界限的图,可以用来区分引起质量波动的原因是偶然的还是系统的,可以提供系统原因存在的信息,从而判断生产过程是否处于受控状态。因此,“休哈特控制图”既是分析用的控制图,又应当成为管理用的控制图,完全可以用于发现生产过程是否出现异常情况,以预防产生不合格品。在戴明的要求下,两人在1927年初次见面,从此成为亦师亦友、莫逆之交的终生好友。

戴明博士毕业后婉拒西方电气公司的工作机会,应聘到首都华盛顿美国农业部固氮研究所工作。戴明博士在美国政府服务期间,为美国人口调查而开发出新的抽样调查法,并证明统计方法不但可以应用于大规模工业生产,在商业和服务业也非常有用。在1940年美国人口统计的准备工作中,戴明将统计过程控制代替了正常的办公运作,把这一过程的生产效率提高了6倍。戴明曾经利用一年的休假到英国伦敦大学与英国统计学家罗纳德·艾尔默·费希尔(Ronald Aylmer Fisher,1890-1962)118做有关统计方面的研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戴明建议美国军事有关单位的技术者及检验人员必须接受统计的质量管理方法,并实际给予教育训练。另外,戴明还在通用电气公司(GE)开班讲授统计质量管理,并与其他专家联合起来在美国各地巡回讲授统计质量管理方法,前后共计培训了包括政府机构人员在内的各类人员31000多人,对美国统计质量控制(SQC)的基础及推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当时戴明博士已将统计的质量管理应用到工业以外的住宅、营养、农业、水产、员工的雇用方面,涉及面极为广泛。

1945年,戴明应聘成为美国纽约大学教授,教授统计学。

1946 年,日本科学家与工程师联合会(JUSE)成立后,戴明开始与该组织建立联系,由此逐渐被日本人熟知并在日本成名。1947年,戴明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任驻日盟军最高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Douglas MacArthur,1880-1964)的邀请首次访问了日本,对日本战后重建恢复工业生产力的关键因素进行了考察。1950年7月,戴明由麦克阿瑟将军推荐,并接受日本科学家和工程师联合会(JUSE)的邀请,开始为日本人讲述自己的统计方法,为日本产业界带来质量管理的“福音”。

在日本教授统计方法期间,戴明很快就发觉仅仅教授统计质量管理的方法可能会犯以前美国企业界所犯的相同错误,质量管理的统计方法必须建立在正确的质量经营理念基础上。于是,戴明修正了原来的培训计划,改向企业的经营者灌输质量经营的理念及重要性。可以说,日本企业早期的经营者几乎都见过戴明博士,受教于他,并努力将戴明的质量经营理念贯彻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实践中,由此奠定了日本全面质量控制(TQC)或“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基础。戴明博士早期辅导日本企业的质量管理时曾经预言,日本在5年内其产品必将雄霸世界市场。后来果然不出其所料,戴明的预言被证实,且提早到来。难怪日本企业界对戴明博士怀有最崇高的敬佩,称其为“日本质量管理之父”。

戴明对日本工业振兴提出了以较低的价格和较好的质量占领市场的战略思想,由此奠定了日本企业界良好的质量管理基础。当时,日本人急切地想学习美国的管理技术,而戴明则要求他们避开效率低下的美国管理方法,鼓励他们创造以用户为中心的新的经营管理体系。戴明告诫日本实业家,日本企业必须通过紧盯质量,才能够甩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人们普遍认为日本货就是低质量代名词的印象,生产出经久耐用、质量可靠的产品,日本企业才能够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仅仅几个月,日本工商界就把戴明的教诲落实于行动。自此以后,单位产品的能耗降低了,产品质量提高了,日本企业的经济实力更是戏剧般地提升。

1956年,鉴于戴明对统计质量管理和统计方法做出贡献,戴明获得了美国质量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Quality,ASQ)授予的以他的好友兼导师名字命名的质量管理奖——“休哈特奖章”(Shewhart Medal)。

戴明博士从1950年首次到日本指导质量管理,一直持续近40年,且前后30年几乎每年都去日本,并将日本讲学的报酬捐出。说日本的质量管理是戴明博士带动起来的,一点都不为过。

鉴于戴明为日本经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1960年,日本裕仁天皇授予威廉·爱德华兹·戴明博士二等圣宝勋章(Second Order Medal of Sacred Treasure),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美国人。得奖事由上写着:“日本人民把日本产业得以重生,以及日制收音机及零件、半导体材料、照相机、双筒望远镜、缝纫机等成功地行销全球,归功于戴明博士在此的所作所为。”

尽管戴明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是美国首屈一指的统计专家,但他真正被美国大众熟悉并在工商管理界被广为推崇,则是在他80岁以后。1980年,美国的竞争力受到日本和德国企业的严峻挑战,处于生产力衰退的危机中,日本这个亚洲国家戏剧般崛起,成为举世瞩目的经济强国。就在美国工商界四处寻找良策之际,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电视台播放了90分钟的专题片——“日本能,为什么我们不能?”戴明在节目中以显著的地位出现,突出地介绍了戴明在日本企业生产力提升中所扮演的角色。

从此,戴明名扬美国,成百上千的美国各类机构,包括工商企业、军事部门和政府纷纷向戴明讨教,许多大公司的高层管理者成为戴明的门徒。包括波士顿大学(Boston University)和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在内的近20所大学相继授予戴明名誉博士学位。1988年,戴明出版了最能够反映自己管理思想的《转危为安》(Out of the Crisis)。书中的“14点管理原则”是戴明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提炼出来的一般管理原则,被人们称为“戴明模式”或“戴明14点”(Deming's 14 Points)。戴明强调,“14要点”并不限于西方工业发展及企业经营,可以广泛应用于教育、政府工作、服务业、医院及交通服务各个领域。《转危为安》的出版,改变了人们对戴明的印象,原来人们普遍认为戴明的贡献主要是把统计学原理应用到质量管理,但戴明的著作表明,他的方法背后有着系统的管理哲学。

1993年是戴明生命的最后一年,戴明创立了非盈利组织“戴明学院”(Deming Institute),并逐步在美国和英国设立了“戴明学院”的分支机构。“戴明学院”所宣称的基本精神是戴明博士的“全面质量管理”(TQM),戴明希望门徒们继续自己的事业——推进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与世界和平。同年,戴明的母校耶鲁大学研究生院校友联合会(the Graduate School Alumni Association)将耶鲁校友的最高荣誉奖项——维尔伯•卢休斯十字奖章(Wilbur Lucius Cross Medal)授予戴明,以表彰他对美国和日本质量管理的贡献。

1993年12月20日,戴明博士以93岁的高龄在华盛顿的家中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