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流行管理禅,即将禅宗的佛学思想、禅宗法门(开悟方法)用于企业管理实践。可是要我说,老子是诗意管理、哲学管理的鼻祖。本章就充分说明这个特质。
老子八十一篇,从文体上看,是一种散文诗,经常出现韵律对仗、排比的句式。诗在古代,来自于歌,即诗都是唱出来的韵文,老子里较长的章节,都有明显的韵律节奏。相比而言,孔子、墨子文章里的韵律感就少很多。
韵律感不仅要押韵、对仗、排比、工整,更重要的是要内容简约、意旨凝练,这样形神兼备的文字,才能把韵律里的诗意充分表达出来。就此来说,古往今来大哲学家里,能够与老子文本等量齐观的,只有尼采的《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如果将老子全文用尼采的语式再演绎创作一下,就是一本《老聃如是说》。
韵文的好处是易记、易传播,但坏处是人们往往过于关注朗朗上口的文字,容易忽略文章的整体思想。本章里,最容易记住的是“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合抱之木,作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累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这类的韵文,但实际上,这些句子并不是本章的核心,仅仅是比喻之辞,即这些是“能指”,而不是“所指”。
我们来还原老子的真正意思,梳理老子本章的内容脉络。老子在本章里,谈了三个话题:如何治?为什么败?何以成?
如何治?一句话:治之于其未乱也。即要在还没有乱之前就开始治理。预测与追溯,是人类思维的两个最重要特质,将人类从动物界的反射性习得与经验性预知里超脱出来,进入因果性追溯、逻辑性预测。
因果性追溯思维,典型的就是佛学的因果学说,如十二因缘,通过十二个环节的推演,在起始与结果之间建立了因果关系,这是发现事物因果关系的隐秘线索的思维模式,蝴蝶效应的来源。
逻辑性预测就是因果性追溯的“逆序版”,也就是将因果性追溯的现象套用到未知事务上,就可以预测尚未发生的事情,比如十二因缘里如果无明未除,自然就沉沦贪嗔痴的轮回。所以预测与追溯实际上一枚硬币的两面,只是顺序的不同而已。
动物的反应模式是匮乏—获取—满足,也就是没有匮乏的时候,动物基本就没有啥事地闲逛。人类则不同,人在没有匮乏的时候,似乎更加忙碌,或者说,人类总有不断的欲望在不断地制造未被满足的匮乏:饱暖思淫欲,淫欲思美色,美色思长久,长久思奇怪,奇怪思驰骋,驰骋思修养,修养思饱暖,总之循环往复、无休无止,满足即匮乏,所以匮乏就无穷无尽。至于叔本华说的满足之后的无聊,是满足制造的另一种欲望,即匮乏,无聊是无力满足的匮乏所产生的沮丧感。
并不是欲望本身是匮乏,动物的欲望简单,所以在吃饱、交配之后,就能看到它们很满足地优哉游哉。人类的欲望太多,满足欲望都是在制造下一个新欲望。人类的行为模式是欲望—匮乏—获取—满足—欲望,获取、满足只是下一个欲望的中间站。
人类的思维模式却截然不同,它在思考满足与匮乏的前因后果,还思考身边的现象及其之间的关联,还发明了符号,乃至语言、文字、数字、逻辑(推理模式)等,人类的思维就变成人类行为的另一种形态,思维本身就是人类行为,同时又在指导或指挥人类的行为。
所以,人类的思维就是吃饱了撑出来的。最早的人类思考,都是吃饱了闲着没事干、吃饱了撑的找事才产生的。到了人类进化比较发到即氏族原始社会向农耕社会转变之后,吃不饱的人也开始思考,并且知道通过思考可以让自己吃饱,可以让自己找到饭碗,找到饭碗就可以有女人、有家有产有孩子,这就建立起一个因果观念:思考改变人生。
如苏格拉底那样,因为思考而丧命不同,中国人将思考当作饭碗的观念由来已久。有人会问,那历史上的文字狱怎么解?文字狱与思考丧命有所不同,苏格拉底满大街找人辩论,最后被雅典议会认为在妖言惑纵,被投票判处死刑,这是为了自由思想宁愿被判罪的个人选择。文字狱,是统治阶级为了镇压异己分子把文字作为罪证,就是给想杀人找个能做遮羞布的借口,被杀的人也谈不上选择了自由思考,只是站错了队。
为什么会有文字狱?思想先于行为,治于未乱也!为什么要防微杜渐,把危险扼杀在萌芽状态?“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渐矣。由辯之不早辯也”(《易·文言》),也是治于未乱也!
治于未乱,是老子第一个提出的,我想老子也绝不会想到,自己提出的防患于未然的理念与美好愿望,最后会变成捕风捉影文字狱的政治恐怖主义。
为什么会失败?某种意义说,历史根本不是成功学,历史就是一部失败经验史。学习历史的最大收益,就是从各种失败的教训里吸取经验。而那些不学习历史的人,可能只有从自己的失败里吸取教训。诗人、小说家、哲学家也都在探究成败之道,前一章说过《易大传》的成功学路径,这里老子又给出了失败原因的结论: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
什么叫为之?就是整天折腾,祭天祭地、呼风祈雨、车马巡游、繁文缛礼、大兴宫室、设置百官、人分九等、服分五色、钟鸣鼎食,等等等等,总之如后世总结或幻想的《周官》《周礼》那一套“礼乐制度”,在老子看来,就是“为之”。这种作为就是乱折腾,看起来是为了秩序,实际必然失败,即陷入混乱。
在《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英文原著出版于1981年)中,里夫金将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定律,作为解释自然与社会的基本规律:物质和能量只能沿着一个方向转化,即从可利用到不可利用,从有效到无效,从有秩序到无秩序。而且,无论在地球上,还是宇宙或任何地方建立起任何秩序,都必须以周围环境里的大混乱为代价。
书中进而提出高熵社会与低熵社会的概念:在高熵社会里,人生的首要目标便是利用高能流创造物质财富并满足人们的各种欲望。而低熵社会倡导的是克制、朴素、自甘清贫和限制。在低熵社会里,人应过节约或斯巴达式的生活,为维持健康和体面生活而进行的生产和消费是越少越好。低熵世界观的主导道德原则是将能流降低到最低限度。
上述观点是不是与老子的话挺耳熟: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行妨(道篇第十二章);见素抱朴,少私须(寡)欲(道篇第十九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道篇第二十九章)。这些话归结为一句话:为之者败之。
老子2500年前对五色、五音、驰骋田猎的批评,去甚去奢去泰的价值取向,是不是与里夫金推崇的抑高熵、崇低熵的观念非常吻合?
还有什么是导致失败的呢?执之者失之。这与多藏必厚亡的思想一脉相承。
人类思想史,从中国到印度到希腊罗马到近现代到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等,所有主流的圣哲观念都推崇节制,反对奢靡。推崇随顺,反对固执。可世界各族各国的现实都一样,有钱有权的阶层都任性而奢靡,天下乌鸦一般黑。
对这个观念本身,我都失去了阐述的兴趣,因为翻开所有被称为哲学的著作,这种观念汗牛充栋。我反而想提出这个话头:这种任性奢靡与节制简朴的背离,延续了全部人类历史。这个现象本身,是不是比两种观念谁对谁错,是个更值得琢磨一下的有趣问题呢?
第三种导致失败的原因,反映了老子思想的“辩证法”魅力:民之从事也,恒于其成而败之。当你在达到成功的时候,也就是衰败的时候!这句话虽然现在已经被励志鸡汤灌输过多,放在老子时代,还是一记当头棒喝。
最后说第三点:何以成?怎样才能把事做成呢?
老子给出两个锦囊之策:临事之纪,慎终若始,此无败事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对待事情要像开始时小心谨慎,直到结束,才能无败事。半途而废,先谨慎后放佚,先勤快后懒惰,都是要坏事的。
慎终若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德国人的严谨,日本人的精细,都有一个持之以恒的素养在支撑。这既是管理,也是素养,两者相辅相成。有人说不要管理,要领导力,这是片面的说法。任何一个组织,任何一件事,没有管理只要领导,意思依靠人的自觉,这是过于理想化的想法。
管理需要制度、流程、检查、奖惩、技能、素养、习惯,仅仅靠人的自觉,是绝不可能的。管理就是对抗人的懈怠,再先进的技术,再高明的领导,最后还是要过人的懈怠这道坎。慎终若始,就是对抗人性懈怠的第一观念。
第二个锦囊是: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这是在警告统治者、管理者,不要以为自己有多大本事,战天斗地、改天换日,就是在给自己套上绞索,给别人带去灾难。不要以为自己无所不能。能什么,不能什么,是把事做成的根本问题。
最后谈一下这两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教不教,复众之所过。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老子反复说过,这个好理解。有分歧的是“教不教”究竟指什么?
这句话在王弼本里做“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据郭店本改为“教不教,复众之所过”。这里众与众人,只是语气上的差异,意思是一样的。但学不学与教不教这一改,意思的差别就截然相反。学不学与后面复众人之所过,这段话的意思怎么解释都不顺畅,改为教不教后,意思就简单清楚了很多,至少主谓宾的关系顺了。
教不教就是以不教为教,既然绝学无忧,自然也要以不教为教。复众之所过,即把众人(被教化的对象)的过错都能“还原如初”(复)。也就是说,圣人不是去纠正众之所过,更不会去辩论众之所过,而是用了一个“复”字,就让众之所过消弭于无形,回归到正常状态(原样)。
教与复,显然是圣人处事方式的体与用。以不教为教,因为圣人无欲无事无为,天下人自然遵从圣人的指引,“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也不用拿出礼制那一套繁文缛节去唇焦舌敝地教化大众。
怎么对待解决众人所犯的幼稚错误呢?老子说:复之。复这个词在老子思想里有重要地位。著名的有“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归根曰静,静曰复命”(通行本第十六章),“绝伪弃诈,民复季子(王弼本做民复孝慈)”(通行本第十九章)。在“既知其子,复守其母。用其光,复归其明”(通行本第五十二章)里解释过这个复字,有往复、复原的意思。复是中国式循环观的重要用词,与佛家的轮回观是有所不同的。
既然有了过错,怎么能复原呢?比如误伤或杀了一个人,做了错事,圣人怎么就能复了这种所过呢?比如族群间、国家间战争造成的血海深仇,怎么复呢?
这事真是难解,可是总归还是有解:当彼此都能诚心放下屠刀的时候,或许这就是“复众之所过”。
一切还是在人之一心,在心之一念。一心生一行,无心则无行。一切在众人之心。所有人都变好了,每个人才能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