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晚饭时间了,街上的行人渐渐多了起来,促销包子、面条的喊声又响起了。隐隐听到有《二泉映月》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坐在路边拉二胡乞讨。他大概40岁左右,黑黑的脸,衣服肮脏。几个人匆匆地从他身边走过,没有注意到他。一个老先生背着孙女或外孙女经过,小女孩一直盯着盲人看,直到脖子不能再向后扭了。一个人年轻女人快速地跑过,给了盲人一盒饭,她的另外一只手还拿着一盒饭。有一个拿着矿泉水的学生走过,他停下脚步,拿出一元钱放到盲人的碗中。
这时突然起风了,春天的风有些冷。黄绿相间的树叶在风中摇晃,地上也飞扬着落叶,就如秋天一般。人们的头发和衣襟也被风吹的舞动起来。一排排的楼房静静地伫立在风中,夕阳使它们变得金黄和明亮,那是一种静霭和永恒之美。在街角处,那个卖花的小姑娘又来了,每到这个时候,她都是推着一车鲜花过来卖。她走到旁边的小吃店买了一个烧饼,然后走回到小车旁边在鲜花的掩映下吃着,一个女孩走过来看了看鲜花,没有买。大概10几分钟之后她走了,今天在这里她没有卖掉一枝花。
街上的人们默默地走过,奔向自己的家。大家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自己的孩子、老婆、工作、汽车、同事、父母等。我们也许是善良的,但是我们无暇顾忌别人,我们总是想,当我们有了更多的积累之后再帮助别人。假设我们有了更多的积累后,我们是否也有了新的欲望呢?现在的欲望与有了更多的积累之后的欲望是一样的吗?
如果我们认真地看看自己的内心深处也许会发现,那只是一个给自己的借口,我们其实一直就知道我们自己不是那么善良的。
假设我们真的是善良的,我们就不会不认真地倾听朋友的诉说,不会因嫉妒而与同事争斗,不会因为老婆没有按照自己的好恶和感受做事,而与她吵架,不会由于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而逼着孩子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我们现在还认为自己真的是善良的吗?我们还坚信自己的积累很多以后就会帮助别人吗?
安东尼·德·梅勒被认为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心灵导师之一,他讲故事的本领无人能及。当然,他讲的都是一些包含真理的故事。其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名字叫《笨蛋皇太子》,这是从他的书《十字架上的爱》上面看到的。
皇太子是个笨蛋,所以国王特地请了个先生来教他。第一次上课时,老师详细地讲解欧几里得的第一定律。
“殿下,您明白了吗?”老师问。
“没有。”这位殿下回答。
于是,老师又耐心地讲解了一遍。
“现在您明白了吧?”
“还是没有。”太子答道。
老师再次重复了一遍定律,依然没有结果。哪怕老师讲上十遍,笨太子还是没有开窍。老师都急哭了,他说:“请相信我吧,殿下!这条定律是正确的,这就是证明它的方法。”
一听这话,皇太子站起身,深鞠一躬,说道:“先生,我对您说的话深信不疑。因此,如果您说定律是正确的,我就会全盘接受。唯一的遗憾是您没能早点儿给我做这个保证,要是那样的话,我们早就开始学习第二条定律,也不会浪费这么多时间了。”
故事结束了,在笑过之后,我们看看皇太子的想法。他认为只要先生告诉他定律是正确的,那么对证明方法的学习完全是没有必要的。但是问题在于,皇太子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当然,我们不能说是由于他太笨了,这只是讲故事的方便说法而已。在皇太子的心中,其实必然是存在着这样一个根深蒂固的想法,即他认为一切问题的答案都是来自于自己的外部,来自于别人那里,来自于别的地方,而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要去探寻答案。
这并不是一个个人能力问题。故事中说皇太子是一个笨蛋,这只是一种外在的表现,而导致这个表现的内在原因正是他头脑中那个隐藏着的想法,他从来没想过自己要去探究问题的答案,他习惯了等着别人告诉他答案。在这个观点的支配下,皇太子的学习是被动的,他根本就不动脑子去积极地理解先生所讲解的内容,因为他认为这没有必要。我们的任何行为都受到自己头脑中某个观点的支配,只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观点隐藏在我们意识的后面,我们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但是它们却无时无刻不在支配着我们的行动。
寓言故事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在于,将我们平时无法看到的隐藏在自己头脑中的那些观点曝光,让它们现身而被我们清楚地看到。
我们观察一下自己,在我们自己的头脑中是否也隐藏着这样一个观点呢?
我们是否也认为一切问题的答案是来自于我们自身之外呢?
我们是否从来没有在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去寻找答案?
在我们的头脑中早已接受的那些观点,是经过了我们自己的探索之后而接受的呢?
还是如皇太子一样,没有经过自己的探索而直接接受呢?
也许现在我们看不到这个观点的存在,当然也就不会承认它的存在。不过,我们并不是在此讨论某个理论或者观点,然后让大家接受,不是这样的。任何观点和理论都不重要,接受与否更加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我们第一次了解某些事情或者观点的时候,我们自己真的去探索过了,而且这个探索直接关联自己的生活,因为自己探索过的东西就是自身的一部分,难道还有比这个更加重要的吗?
我们是习惯于向外寻找答案,还是认为答案就是存在于外部,现在,我们是正在问自己这个问题,还是已经开始考虑向其他人或者书中寻找答案呢?
如果我们现在就在观察自己的头脑,那么,我们就能马上知道自己头脑中存在的是哪一种观点,不是吗?
而这个观察过程本身不就是一种向内的探索吗?
当然,如果我们对这个问题不感兴趣,我们就不会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那么,也就什么也观察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