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与喜悦

1998年,我进入安徽圣泉啤酒有限公司市场部。据说这是安徽省第一个按现代营销理念组建的市场部(Marketing Department),与销售部分离,直接由总裁朱耀武指挥。在外脑金鹃国际广告公司及后来圣泉营销公司总经理赵夕芳等人的推动下,圣泉市场部完成了从总参谋部到总指挥部的转型,真正建立了营销导向的现代销售公司,圣泉市场部也成为一个自觉实践学习型组织的团队。

1998年,除了《销售与市场》成为市场部的必读期刊,新上市的营销书籍也几乎被系统地有计划地传阅:从菲利浦·科特勒《市场营销管理》(亚洲版)到庄淑芬等的《奥美的观点》、唐·舒而茨的《整合营销传播》、“坏小子”乔治-路易斯的《蔚蓝诡计》(就是他说了一句经典的话:广告是有毒气体!)。一系列堪称营销圣经的著作在1998年得到广泛传播,4P、6P、12P在1998年成为销售人员的热门话题;而奥美对“品牌资产五角星模型”的定义也成为营销人的口头禅(其实是很可疑的)。

这一年,我们开始了对产品线的研究、分析、规划,开始对区域市场进行调查、分析、规划,开始进行消费者访谈、STORE-CHECK、开始对品牌进行设计,开始对媒体进行研究、对广告到达率/记忆度进行调查、对通路进行变革、开始编制第一个年度营销计划,开始系统培训、调整销售队伍……于是就有了“喜宝啤酒”,将圣泉乃至安徽啤酒市场从价格战里拯救出来,不仅改变了圣泉啤酒的产品结构,也改变了安徽啤酒的市场结构。正是这种“做品牌、做差异化”的狂热,也带动了安徽啤酒企业的营销觉醒,龙津纯、零点、一品天柱等一系列徽派啤酒品牌陆续诞生。

1999年,来到广东加丹啤酒有限公司,从市场规划到销售管理再到营销负责人,开始了从营销人向经理人的转变。除了看随身携带的《管理新视野——波士顿咨询集团管理文集》《营销美学——视觉与感受》《宝洁的观点》等营销管理书籍,影响最大的是加丹公司为期15天的高级主管研习班,将管理提升到人性与文化的背景下加以反思,阅读并组织学习了真正经典的史蒂芬·科维的《与成功有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香港版)。

波士顿咨询大师们以小短文的形式精辟阐述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管理“定律”,如著名的BCG矩阵、经验曲线、三一律等;施密特则从体验的角度开启了营销美学的应用之门,将营销美学的销售力量表现无疑。《宝洁的观点》里阐述了宝洁品牌观的四个核心原则:消费者至上、独特的产品、独特的品牌及面向未来,简单而清晰。同时在方法上强调了“备忘录”工具的使用,令“一纸行销”的思想成为一个自我考评的标准。

科维的七个习惯成为现代经理人自我修炼的指南,如此清晰流畅、娓娓道来的著作令人叹服!从主动积极——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到双赢思维——知彼解己,一直到统合综效、不断更新的七个习惯,伴随着个体从依赖提升至独立,直到达成与群体共同进步的互赖。七个习惯不仅是自我修炼的法门,还是领导力(或影响力)的源泉。

2000年,跨入21世纪的第一个年头,网络大潮汹涌澎湃,互联网的热潮还没有挺过冬天,就迅速成为泡沫。这一年,我进入广告公司,可以近距离观察“品牌管家”的运作过程。系统学习了《当代广告学》,对广告各个层面的专业知识进行一次梳理。

《奥美的观点Ⅱ》里,奥美在重庆奥妮的失败阴影下及本土广告人的一片质疑声中,对品牌资产这一关键概念进行了重新阐释,基本否定了《观点Ⅰ》中的五角星模型,导入了“产品、形象、客户、渠道、视觉、商誉”的六维结构框架。比起单纯强调传播层面的消费者印迹(认知度与行为A&U),在内涵与外延上都比较精准严谨、经得起推敲,而且这一定义从根本上改变了广告是品牌建立的主要途径的观念,IMC(整合营销传播)里 “营销就是传播,传播就是营销”的著名论点就不攻自破了。

但2000年给头脑吹进一股清风的是李奥·贝纳的《百感交集——广告金言100》。对于这本书,不需要评论,只能在涵咏那一句句如星星闪亮的短语里,感受作为一个营销人创意与生命的乐趣。我在这里摘录几段与大家分享:NO.19,对生活抱持全面性的好奇,乃是伟大创意人员成功的秘诀。NO39,好广告不只在传达讯息,它能以信心和希望,穿透大众心灵。NO29、创意给人生命和生趣。

2001年,里斯与特劳特的《定位》《营销战》先后出版,推动定位理论成为营销的主流方法。大卫·奥格威的“品牌形象说”、罗斯·里夫斯(参见《实效的广告》)的“USP(独特销售主张)”等品牌操作方法,都似乎要在“定位”这一背景下才能获得“话语权”。

仔细思考一下,《定位》这本书更像是一次东方色彩的观念奇遇,而不像西方观念的产物,这也许是在中国得到广泛响应的原因:西方思想注重逻辑、推理、例证,而《定位》里的这些西方元素其实是建立在东方式“直觉关联”的基础上。《定位》里的很多观点、例证其实经不起严格的推敲,比如不要向老大挑战的观点、一个品名(即品牌)只能代表某一类产品的观点等。作者跳跃式思维及转化速度、风趣尖刻的语言,掩盖了逻辑上的缺陷。但定位是否如中国某位“大腕”总结的“将头发拔光,只留一根在风中摇动”,还是要从原著里寻找自己的理解?

《营销战》是一个划时代著作,是营销实践与西方军事理论大师冯·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相碰撞的结晶。今天流行的《孙子兵法》商业解读,其实是受了《营销战》的刺激,从日本、中国台湾吹进中国大陆。《营销战》里关于四种类型营销战争形式的论点,可以说是一种创举,无论是否存在可商榷之处,理解四种营销战争形式的条件、方法,对于争做第一、第二的品牌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1998年至2001年,国内出版界系统地将西方(海外)营销经典著作进行了一次转译,完成了营销知识接轨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新知的发现、智慧的照亮,是一次愉快的学习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