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联入侵与阿富汗政治结构的解体

1978年以前,奉行中立、不结盟政策的阿富汗与东西方同时保持着平衡的关系,而东西方也在阿富汗维持着某种默契。阿富汗是苏联与中东交界的南翼唯一未加入西方主导的军事条约的国家,美国默认苏联在阿的独特地位,但希望保持阿富汗的中立地位,以经济、文化渗透对抗苏联的经济、军事和政治渗透。尽管东西方在阿保持着大体上的平衡,但苏联向阿军队的渗透对阿富汗的主权和独立构成潜在的威胁。149

在国内,阿富汗政治的三大支柱是王室—自由化地主、知识阶层(包括官僚、军官等)和保守势力(部落酋长、宗教领袖、少数民族领袖)。王室主张渐进地推动现代化改革,致力于经济、社会、行政、军事、文化的现代化,但在政治民主方面则十分谨慎,其依靠对象是知识分子。但另一方面,为了制衡追求政治民主化的知识分子,确保自身统治的合法性,王室又不得不维持与保守势力的关系,其地位较为脆弱。随着社会政治危机的加深,从知识阶层中出现的左翼和伊斯兰主义派对王朝统治构成严峻的挑战。此外,王室内部还存在着查希尔与达乌德的个人斗争。

1978年,人民民主党发动政变,建立了亲苏政权。战后原有的政治结构和中立传统终于被打破,穆沙希班家族的统治土崩瓦解。军事政变之后,人民派与旗帜派发生冲突,前者独掌权力;接着,人民派的温和派领袖、党的总书记塔拉基与激进派领袖阿明又起龃龉,阿明最终清除了塔拉基。人民民主党、尤其是阿明奉行的激进的土地改革、妇女政策和亲苏外交引起了民众的强烈不满,由伊斯兰主义主导的反政府运动最终形成燎原之势。由于担心伊斯兰主义浪潮危及中亚地区,以及在阿多年经营毁于一旦,苏联于1979年正式入侵阿富汗。150

因此,阿富汗的悲剧是国内国外两方面原因形成的,而阿富汗原有的政治和外交架构在1978—1979年完全解体。阿富汗人民将1978年建立的人民民主党政权视为非伊斯兰的苏联傀儡,从而开始了一场包括社会各方面的广泛的反政府武装斗争,这一斗争在苏联入侵后则演变为一场空前规模的全民抗苏战争。

阿富汗的抵抗组织数量众多,基础不一。概而言之,它们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基于意识形态的组织和传统组织,前者包括伊斯兰主义、左翼和自由主义的组织,后者包括逊尼派传统主义组织及部族、地区组织。最后,抵抗组织依据教派划分,分别成立逊尼派七党联盟和什叶派八党联盟,总部分别设在巴基斯坦和伊朗。

因此,抵抗组织的政治结构是相当松散的。七党联盟是实力最强的政治联盟,但内部围绕着阿富汗未来的国家结构和前国王的作用(传统主义三党支持前国王)、内部权力分配和对有关各方和平倡议的态度等问题上均有分歧。151 有时,各组织的游击队甚至发生火并,如伊斯兰党曾与马苏德的部队发生多次流血冲突。

在对外关系方面,抵抗组织得到了西方国家和伊斯兰国家的广泛支持。其中,美国、英国、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和伊朗是最主要的援助国,它们提供了大量的金钱、武器和人员培训。因此,阿富汗成为美苏全球冷战的主战场之一。但是,各援助国之间也存在分歧。美国、巴基斯坦和沙特只援助逊尼派的七党联盟,尤其是激进的普什图族的伊斯兰党,而伊朗向什叶派八党联盟提供援助。

阿富汗战争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即它为激进的世界穆斯林反对“异教徒”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场所。这些穆斯林来自伊斯兰教世界,尤其是阿拉伯国家,其中不乏伊斯兰主义者,而最著名的即是沙特富翁本·拉登。美国同样为部分外籍“圣战者”提供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