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规划市场作战策略

规划市场作战策略时,思考的中心点是消费者群体的切割获取(阵地),有正面、侧翼、分化、迂回、包围进攻或防御等方式,根据各品牌的资源与优势来制定。

1.市场作战的核心

营销上的市场作战策略和军事上作战是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军事上作战,地理位置、不同军种、武器在那里摆着,一目了然。

营销上的一些作战因素,也一目了然,比如对方的军队实际是经理、业务、促销员,经销商及其团队;武器弹药是不同价格带的产品等;区域、渠道、店铺,类似于军事上的地理;在单店的店铺里面,我们谈动线、堆头位置、端架位置、特殊陈列位置、货架陈列位置、广宣位置加上人员配置(理货员、促销员),这些也很清楚,很容易理解。

不同的是,军事上的阵地就是某个城市、某个山头等。市场的阵地不一样,不直观,不容易理解,即便是同一个城市,其内也是由不同的区域、渠道、价格带、需求、利益、个性、年龄、生活方式、心理层面等的细分人群构成的,不同细分的人群构成了不同的市场阵地,占据着各自的市场份额。某一个细分的人群,对应着某一种细分属性的产品来满足其需求。

市场作战的核心是用不同属性定位的产品(武器弹药)配上人员、资源等去争夺这些细分的消费者阵地。可以细分的产品属性太多,造成整体市场和单店作战打法成几何级增加,并且在短时间内无法被反制,因为产品的改进周期太长了。

很多一线销售团队常常忽略这方面,不理会产品的差异性、价格消费群体细分这些因素,仅仅着眼于区域、渠道、店铺的攻占。最出现的常见现象是一谈市场进攻,大家都大同小异,因为所有要素,你知,竞争对手也知。而现代信息传播的便利性,造成打法很快被对手了解透彻,迅速配置资源,快速反制,最后就是打法雷同,血拼,低价,低价,低价!

怎么办?

只有将产品属性、价格带的差异因素,加入到区域、渠道、超市、经销商、人员因素等打法,即便是同一区域、同一超市、同一地理点的位置,都可以做到打法多变。

2.市场作战具体打法

(1)正面进攻

当一个品牌认为自身优势很强大时,那么可以无惧竞争品牌,展开以我为主的促销安排,自行安排超市、时间及场次,进行正面市场攻击,正面撕破竞争品牌的防线。

所谓正面进攻,指的是针对以上属性,敌我双方,在相同属性的阵地进攻。火力配比至少3:1,如果人员技能占优,可以大幅降低人力资源投入。

比如正面攻击对手最好的区域、最好的门店、最强的产品等。

(2)侧翼进攻

当品牌的优势与竞争品牌各有特色时,要考虑打法的问题。

正面进攻一般是从对手强大之处撕开口子,这种硬拼方式必须具备足够的火力,至少3:1的资源配比才可以,但由于本竞品各有特色,想达到这一点很难。竞争对手只要建立起正面防御,加大资源投入,就很难撕破其防线。

侧翼进攻是很好的选择,选用与敌方不同的优势属性因素进攻其薄弱之处,以我之长攻敌之短或攻敌之无。

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来理解,比如按照重要度细分区域、渠道、超市的级别,寻找对手弱势的区域(潜力还可以,以下同)、弱势的渠道、弱势的店铺、弱势的产品(包含属性特色、价格带、心理、利益等)、弱势的业务团队等,进行攻击。

比如超市渠道,先按照销量高A级、中B级、低C级,细分出重要度。

任何品牌都很难全面投入和资源,都有其侧重点,这就是我们的机会,再综合考虑在每个超市内,竞争品牌资源的投入程度,即促销员数量、堆头、端架数量、促销活动的频次与力度等,分出竞争激烈(竞争品牌投入大)、一般(竞争品牌投入一般)、薄弱(竞争品牌投入小)。

如果能找到“A薄弱级”的超市,太棒了,是最佳选择。我在进攻某一大品牌时,甚至有时会选择“B薄弱级”的超市,进行人员促销,结果销量爆棚,等到竞争对手反应过来,基本我已经达到目的,又选择下一薄弱之处,始终牵着竞争品牌的鼻子走。

如果品牌与产品的独特优势、户外促销活动技巧、促销员卖货技巧等强过对方,也可以用这些因素进行侧翼攻击,综合在一起,作战的成功性会大大提高。

(3)迂回进攻

隐藏真正的攻击意图,将对方资源调开后,再行攻击。

比如用我方用少量资源(大幅特价、少量人员促销)攻击对方强势处,甚至多攻击几个点,对方不得防守,配置大量资源。

我方本来销量基数就低,即便是大幅特价,损失的费用少;对方不得不用特价或者多配置人员或额外陈列等来应对,资源费用就会比我方多投入很多。

任何企业配置到区域的资源是一定的,不是无限资源,使用没了也就没了,牵制住对手后,我方集中火力(特价、人员促销、特殊陈列等)攻击某一个点。

如果对方不反应,佯攻也就成为真正攻击。

(4)分化

就是利用对方的信息劣势,比如公司团队与经销商、分销商的猜疑、不信任、不配合、不团结、不验证信息、信息沟通障碍等,去阻滞、更改、散播其相关信息信息,使对手怀疑其自身决策,最后更改决策、甚至撤兵换将。

(5)包围

综合运用以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