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规划,经销商普遍都缺乏认知,存在极大的误区,这也造成其没有充分发挥出规划的价值。在他们的眼中,规划就是一些方向和目标,很“虚”,并没有特别的价值。对此,笔者认为一定要针对经销商正本清源,令其真正理解规划的内涵和价值。
规划不是目标。很多经销商都会将规划误认为是目标,有了销售目标就有了规划,这是一个典型的误解。道理很简单,因为目标不会自己实现,难道说我想成为行业第一就真能成为第一吗?我想销售额10亿元就能真的是10亿元吗?不少经销商老板会说:“我只要一个目标和结果,如何实现不管,这是销售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否则要他们干啥?”做经销商哪有这样简单?如果行,人人都可以成为经销商了。目标不是规划,目标的作用在于激励团队而不是指导行为,这是有本质差别的。
规划不是构想。还有不少经销商会将构想当作规划,比如我们要进入中心城市,要对区域进行精耕细作,要加大力度拓展现代渠道,要强化终端陈列,要推出中高档产品,等等。实际上,这些构想都无法构成规划,因为构想只是一种愿望,而愿望不会自己实现。看起来这些愿望比较明确,但这些愿望最多只是一个方向,表面上似乎具体了,到实际操作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实什么东西都没有。
规划是途径。实际上,规划根本就不应是空洞的,任何目标、构想或愿望实际上都不是规划,规划必须是具体的、可操作的。规划其实就是一种途径,是如何去实现目标或构想的一种现实途径,就像中国当年的实现四个现代化,那只是一个宏伟的目标,并非规划,而分别在工业、农业、军事和科技上的具体措施才是规划。通过对如何实现目标或构想的途径进行分析、组合和选择,就形成了适合经销商自身的具体规划,通过这个规划,就能清晰地指导和规范整个团队去实施和执行,因此才能使整个团队的行为产生合力。
规划是方法体系。要是规划真正具有指导整体团队行为的作用,就要使规划形成一套完整的方法体系,在这个方法体系中,对整个经销商运营的各项要素都要进行系统的组合,并通过组合形成不同的实施方法。比如要实施区域市场的精耕细作,就要在规划中体现,对区域市场要进行怎样的分类?哪些区域市场适合精耕细作,而哪些区域不适合?要进行精耕细作究竟要采用哪种模式,是深度分销还是分销联合?更重要的是,当经销商的规划出来后,还需要根据规划针对资源配置进行具体规划,否则缺乏资源的规划只是“纸上谈兵”。规划并非是想象中很虚的东西,其实规划是非常实在的体系,唯有在规划上做“实”了,方能达到目标和构想上的“虚”。
另外,根据笔者对经销商的深入研究,还发现经销商在制定规划时普遍存在以下缺陷:
①缺乏专业性:规划的专业性体现在专业的部门、职能、人员和流程,但是很多经销商往往都是由老板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认识来做规划,这种做法的成功取决于老板对市场的了解程度、判断能力及必备的专业素质,风险很大,成败集于一人。
②成为空架子:很多经销商的规划仅仅是走形式,制定出来并不是为了真正地执行,只是表现经销商做了这方面的事,在实际工作中要么缺乏操作性,要么随意变动,要么按照经验行事,制定出来的规划根本不起作用。
③数据不准确:规划作用不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缺乏数据支持,一种是具体的数字,另一种则是发生的现象,经销商做规划时对这两方面的信息往往了解不精确、分析不准确,从而造成规划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不大。
④缺乏策略性:很多经销商制定的规划只是着重于具体的营销推广战术,对整体的营销策略思路不明确,市场的整体定位不清晰,造成实际工作中存在营销推广方向的严重问题,没有做正确的事。
⑤缺乏系统性:就是整个规划缺乏整合,各个部分各自为战,没有在整体的营销策略思路和目标下做事,对经营活动的轻重缓急把握不准,实际工作中经常发生冲突,资源利用不合理,对突发事件也无法有效应对。
以上问题使经销商的规划无法真正产生有效的指导作用,反而被有的经销商认为规划没用,其实是经销商自身不得其法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