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这些关于调查研究的著名论断,充分说明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
调研报告是调查研究的成果体现,它是根据某一特定目的,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周密的调查研究,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报调查研究成果的文稿。考察报告、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都是调研报告的不同形式。
调研报告最突出的特点是真实性、针对性、典型性、系统性和前瞻性。真实性就是尊重客观事实,用事实说话。针对性就是针对某方面问题,分析研究原因和症结,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典型性就是所采用的事实材料要具有代表性,所揭示的问题要带有普遍性。系统性就是要把被调查的情况完整、系统地交代和分析清楚,得出的结论才具有说服力。前瞻性就是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重点是把握发展大势,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那么,调研报告写作中的核心技巧是什么呢?
在谈到这个话题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白的是,一篇调研报告是否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能否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有效参考。换句话说,就是形成的调研报告能否转化为工作举措、政策措施、文件方案,转化率越高,说明调研报告越成功。有了这个目标和标准,再谈调研报告起草的核心技巧就有了方向。
1.把握调研时机
话说,寺庙里种了一些黄豆。一个烈日炎炎的午后,小和尚走到地里,一串串饱满的豆荚被小和尚碰得“噼噼啪啪”响。随后,有些豆荚爆开了,黄澄澄的豆粒蹦得到处都是,豆秸上的空壳则打了卷,像泄了气的皮球似的,很伤心、很遗憾的样子。
小和尚怕糟践了即将到口的粮食,回去找出镰刀,告诉老和尚:“豆子都熟透了,赶快收割吧,再不收割恐怕就要全部掉光了。”
老和尚却说:“不急不急,明天清晨再割吧。”
小和尚以为他没时间,就说:“您没空的话,就让我去割吧。”
老和尚说:“你不能去!现在正是烈日当头,豆荚都晒焦了,一碰就爆开了,豆粒四处蹦,无法收拾。等明天清晨,夜里下了露水,豆荚潮湿了,就不会爆开了。”
第二天一早,小和尚就与老和尚一起去割豆子。果然,豆秸、豆荚潮乎乎的。直到割完,也没有一个豆荚爆开,一颗豆粒也没有损失。
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一定要在正确的时间里做正确的事。做事要达到最终目的,准确把握时机至关重要。
对于调研报告写作来说同样如此。试想,某县遭遇了洪灾,全县上下在抗洪抢险的关键时刻,某文秘人员拿着关于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给领导时,领导看后是什么感受?领导是否有心思看?如果这个时候,文秘人员报给领导的是关于外地抗洪抢险经验做法对我县的启示与建议,这样的调研报告领导看后又是什么感受?
因此,在什么时候开展什么调研,是最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认为,既然调研报告是为领导科学决策服务的,就要围绕领导决策开展调研。那么,什么时候开展调研报告最合适呢?一般在谋划开展重要工作、重大行动之前,在筹备重要会议、起草重要文件之前,在遇到重大考验、重大挫折、重大转折之时。
2.精心确定选题
确定一个好的调研选题,这个调研报告就成功了一半,正所谓“题好一半文”。
选题是调研报告成功与否的首要前提,这是因为选题直接决定着领导是否感兴趣、是否愿意看、是否有价值。
一般来说,在确定选题时,需要围绕这几个方面来思考:
一是围绕全局中心工作确定选题,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聚焦发展的难点、热点、堵点、痛点开展调研。
二是围绕领导关注重点确定选题,比如领导在各类讲话中脱稿就某项工作提出的想法或希望,平时沟通交流中领导提到的想法,以及领导日常的批示等。
三是围绕发展大势趋势确定选题,着眼本地、本单位或本行业发展趋势,寻找本地、本单位或本行业将来可能遇到的问题,以超前的战略眼光调查研究,未雨绸缪。
四是围绕基层需求期盼和建议意见确定选题,聚焦解决老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
五是围绕外地的先进经验或失败教训确定选题。
3.抓住本质规律
调研报告是调查和研究最终成果的文字反映,调查是研究的基础,研究是调查的深化。好的调研成果,一定是在弄清实情的基础上,对零散的认识进行系统集成,对初步的认识进行理解深化,深挖本质、抓住规律,进而找到最佳的应对之策。
我们要明白,调查研究不是“跑来跑去”,也不是“稿来稿去”。如果仅仅满足于开展调查这个前期阶段,而忽视后期的研究、分析,自然得不出有价值的结论,这样的调查研究也是失败的,是没有实质意义的。
有的调研报告,罗列的现象和事实都是对的,但作出的判断、得出的结论却是片面甚至可能是错误的。对梳理的事物发生发展的脉络是清楚的,经验的认识却是片面的,据此提出的意见、建议却是苍白的,总结的规律也不具有普适性。
抓住本质才能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多听、多看、多问、多思考,对调查研究得来的数据和材料,在确保其信息真实性、可靠性和可参考性的基础上,应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确保既在调查中“把准脉”“诊对症”,又在研究中“开对方”。
4.对策切实可行
调研报告的价值体现,是看提出的对策建议是否有用、是否可行、是否可转化为政策或决策。这就决定了调研报告的对策建议必须符合方针政策、符合领导意图、符合工作实际。有的调研报告尽管找准了问题,但开出“药方”却不对症。
比如有一篇关于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调研报告,找到的问题是资金投入不足,主要是旅游景区开发初期扶持资金有限,远远满足不了实际所需;已经启动建设的景区存在资金后期投入不足,影响品位提升;乡村旅游的政策、税收优惠力度不足,审批手续烦琐,难以吸引足够的投资者进行项目投资;有的旅游景区因占地问题,无法进行抵押登记,银行信贷资金进入通道不畅。但在对策建议中,其建议却没有一一对应解决问题,而是笼统地建议加强财政投入、引入社会资本,没有具体的措施。这样的调研报告,自然难以引起领导的重视和认可,难以对解决实际问题有参考指导作用。
因此,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科学合理、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尤其需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凝聚群众智慧,从全面、长远、整体的角度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认识高度、思想深度和实际可操作度。如此,才能达到“语当其时、谏当其用”的目的。
【延伸阅读】
调研报告写作基本思路
(1)调查背景——调查方式——调查内容——调查结果——对策建议
(2)调查背景——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3)调查背景——基本情况——经验做法或警示教训——工作建议